世大運該有的社會設計:「桌」襟見拙
(公民記者抓地文俠在世大運的報導)世大運由台北主辦,提高了台灣的國際能見度,為了參賽選手,竭盡所能,熱情待客,展現了台灣的友善與熱情,台灣也因此被世界看到。在體育競賽的軟硬體方面,皆有遊戲規則,世大運也依規則執行。但是另一方面有更多的觀賞者買票前往各賽場為選手們加油,也就是數量最多的觀賽者社會,理應為他們設計,讓他們跟著比賽而學習與成長,這一塊付之闕如,有待檢討改進。特別是前一段時間,台灣還被列為無知國家的前三名。
公民記者以觀賽者身分,購買了桌球的套票,每一天(8/22-8/29)到賽場(新莊體育館)觀察記錄是否有社會設計,並訪問35位觀賽者(每天五位),觀察結果如下:
1. 只以主辦者立場(裁判桌、貴賓席、選手席、媒體席)來安排賽場及賽次,未考量在其對方眾多的觀賽者立場。換言之,他們看得見的,觀眾看不見。例如12個桌子的賽場未見桌次、比賽時未見參賽國標誌、看不見比賽比數(只看見裁判的頭),只有在暫停時,裁判離席,才看得到比數。特別在前幾天預賽,12張桌子都在比賽,一片迷糊,不知道誰與誰在比賽,問了另一隊國小球隊的小朋友,他們說:外國隊在比賽。後來發現許多人攜帶望遠鏡(自力救濟),以用來察看參賽者是哪一國的選手,以及決賽時(中間球桌轉播)螢幕上的比數。原來觀賞世大運的桌球比賽,需要攜帶賞鳥設備。大家都看得見的居然是桌球賽擋板上的贊助廠商。
2. 貴賓席、選手席、媒體席規劃了一整區(約1,400位),平均使用人數50-80人上下,8/29的決賽日,該區只有58人。與對面主要的觀賽者區形成疏密的強烈對比。我們並未苛責,而是認為參賽者既然來了台灣,應該到處看看,公民記者在台北車站先後補捉到至少六隊的野生外國參賽隊伍。
3. 嚴重的「無資」狀態,整個體育館居然只有一個螢幕,主要用於轉播中間一個球桌的比賽,只用空檔時間播出比賽結果與賽次。本來體育館的一個四向螢幕未使用,相關資訊非常不足,「無資促進無知」是最好的寫照。如按奧運模式,穿插介紹參賽國與選手的影片。世大運是以大學參賽者為主的國際比賽,但連參賽選手的大學都沒有介紹(決賽的鄭怡靜選手就在新北市新莊區的輔仁大學、男單決賽的日本選手就讀明治大學等),錯失了讓觀賽者學習的機會,訪問了一些國小球隊隊員,除了中華、日本與韓國外,幾乎答不出參賽者的國名。甚至有些成人的受訪者將北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旗誤認為土耳其。更不用說羅馬尼亞與波蘭等陌生的國家與國旗。
4. 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無可厚非,惟落差過大,有失待客之道。即沒有中華隊參賽時,一片寂靜。觀賽者也要有運動家精神,那就是為精彩的球賽加油,而不是只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甚至為中華隊加油時,某些持續的尖叫聲已踰越加油的界限,對其它比賽的球員造成干擾。
世大運讓參賽者賓至如歸,可喜可賀。但少為觀賞者而社會設計,也未將世大運視為一本打開的課本,以致繼續促進無知狀態,殊為可惜。未來運動賽事,宜將社會設計納入,讓觀賽者成為有氣質的加油者與學習者,期望觀賽者也成為台灣美麗的景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