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在農委會林務局舉行了『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由林務局顏仁德局長?任召集人,共有23位委員,包括七個相關部會的主管,以及5位專家學者及10位民間團代表。
此委員會分為三個小組,由學者?任召集人以及一位民間團體代表及二位官方代表?任副召集人。資源管理組由王鑫教授當召集人,荒野當副召集人;教育訓練組由周儒教授當召集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任副召集人;推廣行銷組由莫季雍教授當召集人,步道協會?任副召集人。委員會預計二個月開一次會,各工作分組一至二個月開一次會,秘書作業由林務局森林育樂組負責。
當絕大部份的人口往都市集中,物質文明與消費文化席捲全世界的同時,人們回歸山林,接近自然美景的慾望也更加強烈,因此,步道旅遊也成為最熱門的休閒娛樂。在台灣,行政院甚至在民國91年將『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之中,民國95年,由民間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呼籲民眾回歸人與土地關係的內在價值。這個運動也得到行政院的回應,以『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計劃跨部會推動。
可是就在這政府與民間同時投入資源與人力在推動步道運動時,我們也非常?心各個自然棲地因為遊客大幅增加而使得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的衝擊,尤其民眾對於踐踏草地,走捷徑,或隨手丟棄垃圾覺得好像沒什麼關係,但是這些對於個人而言似乎很輕微的損傷,在眾多人且長期累積之下,對於自然棲地與物種而言,會是難以復原的災害。
因此,從去年開始,民間團體與相關政府部門引進國外盛行的Leave No Trace的規範與訓練,以『無痕山林運動』為名,開始在台灣推動。
其實LNT並不是新的保育觀念,幾十年來,我們不就常在山裏面看到『除了回憶,請不要留下任何東西』的牌子嗎?不過LNT運動是把這些概念具體化,讓一般從事野外活動的人能依照這些原則,很清楚地一步一步檢查與操作。
LNT的原則有七項,分別是
(一)行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了解前往區域的環境、選擇合適配備,去除不必要的物品,並且詳細規劃行程。
(二)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與露營
──走已開發的步道,不要走?徑或自行開路。
(三)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
──帶來的東西必須全帶走,包括任何垃圾
(四)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
(五)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儘量減少在野外烹煮的可能性。
(六)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物
──不要餵食以及避開生物繁殖等敏感期
(七)尊重其他山林的使用者
這七個原則只是簡要的提醒,在無痕山林教育裏,已發展出有許多訓練課程,包括高階的教師課程(五至六天),種子教師課程(三天),以及針對民間團體或登山社團等設計的一天課程,另外也還有單場次一至四小時的專題講座。
如何充分享受在山林裏活動與體驗的樂趣,但是可以把人為的干擾與損害降到最低,其實還有許多技術層面的訓練,比如說如何處理排泄物就是一門學問。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LNT翻譯為 "無痕山林" 真是不精準
LNT的指導原則不單單適用在山林間
而是野外活動的基本準則
如果以『無痕山林運動』為名 在台灣推動
就侷限了他的目標與適用範圍啦
其實也是突顯了台灣人對自然野地認知的偏差與狹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