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星期三戰爭
THE WEDNESDAY WARS
作者: Gary D. Schmidt 蓋瑞•施密特
譯者: 吳宜潔
出版社: 東方
出版日期: 2009年3月
就這樣, 身為長老教會的基督徒突然成了災難, 尤其是每個星期三下午一點四十五分, 班上一半的同學去貝司艾爾猶太教堂上希伯來文課; 一點五十五分, 另一半的同學去聖愛德堡茲天主教堂上教義問答課, 剩下的基督徒留在教室…….以往有三個, 現在只剩一個。
就是我。
先來談談會看這本書的由來, 只因為它的的書封上推薦人有我前一所學校的校長(還是應該說”這一所”, 畢竟還沒八月我不算換學校…隨便啦~~)。既然我離開時送了她一本我強力推薦的『塞拉耶佛的小提琴家』(聽說本人的書評寫在網友中第一位…), 那麼好像看看她推薦的書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禮尚往來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故事的發生是個很簡單的緣起, 小男孩突然成為了星期三下午班上唯一一個學生。這對一個老師來說, 比起全班都到還要痛苦。如果你的統一發票一個數字都沒中, 你會認命; 但要是如果你號碼, 就只差頭獎一號, 又是在尾數…
你會抓狂!!
如果發票有意識的話, 它一定全身發抖, 因為它不曉得你接下來會怎麼在它身上宣洩怒氣。
這, 就是故事的開頭。作者用著輕鬆詼諧的語調, 誇大而反諷的筆法, 從一個國中的孩子眼中去看世界。爆笑的程度不遑多讓, 頗有『Boy meets the World』(小淘氣看世界, 迪士尼頻道)的感覺,
學校在孩子眼中, 是個充滿詭異與混亂的地方, 同學奇怪, 老師奇怪, 在天花板上亂跑的老鼠則是更加地奇怪。七年級的生活絕不是只有讀書寫字分析句法, 而是動盪不安及生命恐懼威脅滿溢的所在。
聖靈充滿這檔子事, 顯然不會發生在國中, 即使你是基督徒, 天主教徒, 猶太教徒...亦然。這裏充滿的只有覺得你亂七八糟的人事時地物以及你覺得亂七八糟的人事時地物, 有時兩者還是同體。
利用無奈, 對比的手法, 製造出無數的黑色幽默, 突然間災難不再是災難, 而是一場華麗的鬧劇, 讓人捧腹大笑。
但是…
如果只是這樣, 那我笑完後就不會再寫書評, 因為它並不存在價值。
小男孩在痛苦數週後, 終於老師提供了它學習的機會 – 去唸莎士比亞。但這顯然是更加痛苦的處罰。活像是你在被關到水牢之後, 還要大聲朗頌三字經, 你不太確定哪一種比較痛苦, 但卻可以百分之百保証, 兩者的痛苦累計, 絕非是相加, 而是以次方級數成長。
在閱讀莎士比亞的過程中, 從『威尼斯商人』到『暴風雨』, 自『馬克白』至『羅密歐與茱莉葉』。小男孩學的是文章中拗口的句子, 應用的卻是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在碰到生活中不平或是想形容的事物, 他開始有更多描述的語句; 面對著學校及家庭裏發生的事情, 他映證著, 從而了解故事的真諦。
第二個價值在於, 這個故事融入了美國在越戰時代的背景, 它隱約地利用小人物之間的對談, 互動及想法, 去構築遠離越南的美國人, 是怎麼去看這段戰爭。故事的主軸和戰爭無關(當然你也可以說隱約有關), 卻有像『春風化雨1996』一般, 李察德瑞福斯主演的高中音樂老師, 在一個學校裏餬口維生, 而背景卻是大環境的政治和藝術氛圍, 不斷地影響著他。
能將莎士比亞的故事內容套用到小說中, 寫得如下里巴人般, 連孩子都可以閱讀, 全書完全不枯躁, 不說教, 荒謬的喜劇中, 你看到了美國這個國家的越戰史, 你也看到了一個孩子怎麼重新發現自己及肯定自我的過程…
如書中說言: 這是個快樂的結局。
菊花…
註: 千萬別去看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它寫的內容把書裏的故事全部講完了, 但就像是在播放 DVD 時以32倍速超高速去播放冰原歷險記, 相信我, 那一點都不好笑, 只會毀了這本書的黑色幽默賣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