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青年返鄉 鹿港今秋的地方創生

2018/06/16 18:21
4,477次瀏覽 ・ 3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為解鄉愁,返鄉青年回到彰化鹿港,遇上新舊文化碰撞衝擊,藉文藝活動與社區紀錄,在鄉土認知的價值光譜裡,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記者陳盈螢、吳承遠、洪怡婷報導】六年前,一群廿歲出頭來自彰化的「鹿港囝仔」,身穿青蛙裝,跳進牛墟頭池潭,灑掃環境;年過卅歲的他們,仍繼續留在家鄉,為地方創造生機,結合文化產業、地方環境、社區居民,協同非營利團體保鹿運動協會,盼青年留家鄉。

鹿港囝仔連續三年秋季舉辦藝術節,從環境保護出發,用藝術策展傳承鹿港文化。今年他們發行了青年返鄉紀實刊物《今秋誌》,要為藝術行動與返鄉經驗留下紀錄,也為成員眼中的鹿港模樣寫進篇章。鹿港囝仔期望透過刊物,給予有志為家鄉創造新生機的青年們進行參考。

少年仔,你從哪裡來?

「少年仔,你從哪裡來?」社區長者問。「我鹿港人啊!」張敬業回應。「啊你怎麼沒有鹿港腔?」社區長者說著他的鄉土認同。這是鹿港囝仔執行長與保鹿協會理事長張敬業起初返回家鄉的經驗,他解釋,認同很多種,有地域、有語言、也有心靈歸屬。

大學主修藝術管理的張敬業,從藝術策展著手,擴展社區認同向度。像是藝術節中頗受歡迎的參先生《剩布計畫》,集結社區媽媽參與剩布布包製作,以人際間的交流豐富面向。而搜集廢棄手搖杯的《乾杯計畫》,則廣邀民眾清洗用淨的手搖杯,放在街區竹籃回收,成為裝置藝術,以環保理念擴延家鄉認同。今年,鹿港囝仔除了藝術策展外,也藉《今秋誌》的發行串連各地青年,用文字書寫拓展鄉土認同。

環境與文化與藝術結合,起初備受質疑。「年輕人在地方,就像是怪異不合時宜的存在,」張敬業說,剛回來的時候,被人家覺得,我們這群人在幹嘛?辦展覽能做什麼?撿垃圾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今秋誌》寫下了回答。

有價的《今秋誌》無價的經驗故事

《今秋誌》想傳遞,「這些地方年輕人,純粹出自環境認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些什麼事。」,張敬業說。

社區報刊經驗,來自保鹿協會的《保鹿月事》。《保鹿月事》於一〇五年五月起每月發行,免費提供民眾索取,報導主軸多為:社區環境整潔行動、社會倡議討論、在地藝術展演公告等。但《保鹿月事》目前因未來規劃而停刊,不過對於鹿港囝仔而言,停刊反倒不是句點,反而是為地方創生帶來新契機。

今年,鹿港囝仔的夥伴們再度拾起筆來,寫下《今秋誌》。思索持續經營地方團體的方式,他們將《今秋誌》推廣上募資平台,也藉此觸及各地返鄉青年團體。鹿港囝仔於今年三月中旬至四月初,便有三百多本預購量,成功募資廿四萬多元。他們堅持不仰賴政府補助金,靠自己與社區的力量,滾動社區青年團體持續經營,也存下活動基金。

《今秋誌》未來也將在書店上架,張敬業說。他們不希望將刊物受限於鹿港地區,希望推廣至各地。就在訪問前一天(5/12),鹿港囝仔才結束環島分享會,他們看見各地青年的熱情,也期許刊物能為返鄉青年提供參考,一齊為各自的家鄉同心協力。

《今秋誌》寫下鹿港藝術活動的點點滴滴

在微涼月夜下,鹿港龍山寺鑼鼓喧天,當地書法藝術家林俊臣在廟宇前,大筆揮墨,寫下今秋會。青年藝術家們則是將作品在各街區角落駐點展覽,同一時間,咖啡廳、酒吧、書店也是屬於鹿港居民的展演場,這是張敬業與團隊成員將過去的奧地利經驗與日本觀察,結合環境、產業、文化,所發起的社區藝術節慶《今秋藝術節》。

《今秋誌》的發行,與《今秋藝術節》的舉辦有很大的關聯,一方面是為往後的藝術節找到策展基金,另一方面也是為活動留下紙本回顧。張敬業介紹起《今秋誌》游刃有餘,每章節的內容與架構,從工作空間到文化空間,到居民參與藝術活動,又說到社區生活共同體的連結,最後再到團體的未來展望,承先啟後,串起青年、住民、在地。

「我們的出現,剛好在富媚姐的退休人生裡面,」張敬業介紹社區活動參與的固定班底,他笑說,富媚姐是今秋的最佳代言人。過去曾做鞋類代工的富媚姐,退休後,因緣際會下成為剩布計畫一員,看見年輕人的努力,她也卯起勁來,擔任起業餘導覽員,推廣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鹿港,就連家人也不放過,一有空閒,便攜家帶眷共襄盛舉。

走過草莽邁向成熟的鹿港囝仔

這群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鹿港居民,都擁有個共通點,張敬業說:「他們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更好的生活」。回顧返鄉當年與現在,鹿港囝仔們的心有變也有不變,不變的是對家鄉的期望,變的是不再年少莽撞,有了現實考量。

「鄉愁可以號召年輕人回來,但產業才能把人留在家鄉」,張敬業説。鹿港囝仔看見為持續經營需正視的現實面,步步找尋方法,發起募資行動,也著手策劃鹿港囝仔的種籽培訓,並規劃每三年發行一刊《今秋誌》,將過去鹿港發生的各式藝術活動出版成冊。張敬業說,《今秋誌》是回顧,是傳承,也是改進依據。

張敬業有感而發地解釋他口中不斷提著的「返鄉」,他說,返鄉的深層意義,不僅是返回家鄉,重返鄉土,愛護「腳下的這塊土地」,不管是台北、新竹,還是鹿港,只要懂得珍惜,就是返鄉。

這群即將邁入壯年階段的鹿港青年,心中對於鄉土的愛,從返鄉至今未曾減少。張敬業即使面對團隊成員的離開,也欣然接受。他說,今天不管在哪個世界角落,只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在哪裡耕耘,不忘初心,到哪都是返鄉青年。《今秋誌》不僅記下鹿港囝仔在地方創生的經驗,其實內容更多的是這群青年與居民愛家鄉、愛鄉土的心與執念。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