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們一起去遊行!大溪製偶工作坊 闡述另類神將文化
可愛逗趣的大型戲偶隨音樂舞動身軀,這些戲偶構造看似傳統神將,造型卻多了點調皮新意。他們全出自創意製偶工作坊的學員巧手,從設計到製做,從製做到操偶踩街,全由這些初次製偶的學員一手包辦。
工作坊學員之一陳怡停、安妮和小俞解釋著製做過程:「我們的步驟是先開始做這個頭的骨架,當我們把這兩尊頭的骨架做完後,我們就開始做裡面的支架。把平面設計圖立體化後開始上色,上色完再把所有配件組裝上去。」
創意製偶工作坊呼應著大溪傳統的神將文化。每逢關聖帝君生日,往往有眾多獨樹一幟的神將出動遶境,大溪因而有了「神將窟」的美名。創意製偶工作坊正是將神將遶境的在地記憶,轉為DIY製做戲偶並以戲偶遶街,讓參與者能更深入體會傳統文化。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組長陳佩歆表示:「他們(工作坊)這次做出來的東西,都會反映到大溪的神偶文化。(工作坊成員)還是希望以在地居民為主,可是其實外來的人也會跟大家互相交流。」
這次工作坊的成員一半為大溪在地人,也有不少人遠道而來。相同的是,大家都因這個活動對大溪傳統文化增長了許多了解。
工作坊學員游桂英(大溪在地人)說:「因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一個大溪的在地的,每年必須舉辦的盛大的盛會。」但以往自己多為觀眾,今年透過參加工作坊而加入遊行隊伍,更有參與感。
工作坊學員林麗雲(大溪在地人)表示,自己組內其他成員為非大溪社區的人,「我們其實沒有交集,但他們也透過我們去認識更深的大溪。」
工作坊學員陳怡婷並非大溪在地人,然而也因這個活動喚起曾經的回憶。「在我們小時候會去參加一些神明的慶典,我們住在市區之後其實跟神明的關係已經離得很遠。我覺得透過這個活動其實是跟神明再產生了連結。」
在五天的密集實作中帶領學員們前進的幕後功臣,就是「無獨有偶」團隊。他們推廣戲偶文化多年,希望能讓一般大眾親手體會製偶和演偶戲的樂趣。
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認為偶是一種很棒的媒材,「有美術的層面,做完還能拿來表演。更可以把歷史文化的脈絡加入到當代的創作媒材(偶)。」此外,此次社區居民的創作更展現了各自的創意。
如何將傳統轉化,與社區產生新的火花,結合在地神將文化的創意製偶工作坊或許是一種解答。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