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EETW能效營系列四】衝綠色運輸,從健全「基礎設施」起跑

2018/08/15 15:40
2,3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顛覆你我刻板印象,無論總能耗或石油用量,「運輸」部門都已達到全球最多的境界。

(圖片來源:ITDP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次台達基金會報名IEA(國際能源總署)「新興國家能源效率訓練營」(EETW),原本打算參加的是「建築組」,可是該組報名狀況太踴躍,因此被主辦單位分到筆者第二志願的「交通組」。
 
 但也因此發現到,比起工業、建築、設備等領域的狀況都已受到規範(或主事者有意識必須控制),交通才是當前國際最頭疼的耗能熱點和吃油大戶。
追上工業,「運輸」成最大耗能部門
 
 首先,自從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開始,運輸部門就是全球最大宗的石油消耗單位,跟台灣以石化產業為主的狀況截然不同。
 
 IEA統計至2015年,每年約有2/3的石油被用於各式交通工具。從能源消耗量來看也是如此,經過 40多年的追趕,如今運輸部門已足以和「工業」平起平坐,同居全球最大能源消耗者(兩者皆為29%)。
 
 然而,運輸領域分類眾多(含括陸海空),節能該從哪方面下手呢?
顛覆你我刻板印象,無論總能耗或石油用量,「運輸」部門都已達到全球最多的境界。
 
 若從交通工具類型分析,以個人使用的「輕型車輛」(LDV)比重最高,貨運商用的「重型車輛」(HDV)次之,其後才是「海運」和「航空」。再從行駛區域劃分,前兩種陸運車輛加上「機車」(含三輪車)和「軌道」,全球運輸部門合計超過3/4的能源消耗量,皆發生在「陸地」上(或統稱「公路」運輸)。無怪乎各國皆以減少私有車輛、擴充公共運輸等雷同政策,作為應對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住宅附設車庫、人民買得起私家車、或所居住城市提供大眾運輸服務(如捷運),常被視為是國家的「富裕」象徵,因此以工業化國家為成員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向來是運輸耗能的最大貢獻者。
 
沒想到,這樣的趨勢在近年悄悄改變。調閱過去15年(200015)資料,全球客運和貨運量同步竄升,每兆「延人公里」(pkm)足足勁揚了86%;每兆「延噸公里」(tkm)也遽增75%。不過,兩者主要成長動力都變成了新興國家(紅線),而非OECD成員國(藍線),而且差距愈來愈大。
全球客運(左圖)和貨運量(右圖)同步竄升,但近年成長動力皆來自新興國家(紅線);而非OECD成員國(藍線)
 
三路並進,同步打造城市「基礎設施」
 
 由於運輸部門分類眾多,加上各國的地理環境、交通技術、社會民情發展各異,衍生出截然不同的運輸偏好和使用慣性,一再提高對此節能減碳的難度,更難以制訂一套全球通行無阻的政策範本。
 
 從幾個主要國家的交通使用模式,即可看出上述差異。以當前世界兩大經濟體為例,儘管中國的客運量(9.3兆延人公里)多於美國(6.3兆延人公里),但因中國過半運量仰賴公車、軌道、二輪及三輪車,所消耗的能源13.2 EJ1018次方焦耳),反而只有美國(25.9 EJ)一半出頭,因為該國幾乎2/3運輸皆仰賴「個人乘用車」及「大型重車」,若再加上碳足跡最高的「航空」,幾乎宰制了美國90%客運量,無怪乎就造如此驚人的能耗數字。
各國運輸模式大相徑庭,如印度和非洲民眾慣用大眾運輸,而美國幾乎是開車族的天下。
 
 難歸難,該完成的任務還是得做,尤其交通儼然已成為比工業、住宅、能源等部門更棘手的節能減碳大黑洞。IEA專家建議,其實從城市和地方政府的角度出發,更易推動因地制宜的小範疇運輸政策,在此介紹三種常見的綠色運輸作法:
  1. Avoid(避免):抑制擁有(或購買)個人車輛的意願,如提高持有成本或相關稅賦(進口稅、停車費、過路費);
  2. Shift(移轉):誘導民眾使用更環保的運輸選項,如步行、單車、搭捷運,課徵「塞車稅」,規劃車輛禁行區;
  3. Improve(改善):降低運具的能耗需求或排放量,如提高車輛能源效率法定標準、加速淘汰高汙染車輛,刺激用戶換購低碳產品(電動車)。
綠色運輸的推動路經有三種:AvoidShiftImprove,各種手法取得成效皆不相同。
 
 環顧現階段各國應對手法,以提供更高效率的大眾運輸和加速電動車上路為兩大主流。時下最夯的電動車無須贅述,而從使用頻率排放比重來看,負擔全球6%客運量、卻只排放4%運輸部門溫室氣體的「軌道」,堪稱最無爭議的推動政策。
 
 不過,無論是建設軌道類的公共運輸(火鐵、地鐵、輕軌)、提倡電動車,或環保團體最主張的鼓勵步行、騎單車(Non-motorized transport,非機動車輛)、優化都市空間設計等,都殊途同歸地連結到「城市基礎設施」這個重要環節。試想,如果沒有單車專用道、充電裝置、不怕被車撞的行人徒步區,任憑政府喊破喉嚨,上述低碳運具也無法成為主流,更別提該如何說服老百姓接受挖馬路、蓋地鐵了。
 
 一言以蔽之,儘快佈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才能替低碳交通政策掃除路障。
交通部門的節能壓力來自何處?減少塞車、改善空汙、抑制暖化?在各國狀況不盡相同。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Google+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