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文山留住記憶系列~景美富商許能才故居onTV

嵌入:
文字-A A +A

位於景美街與景興路之間,這棟雄偉的紅磚建築,矗立在景美溪畔,十分的耀眼美麗,這裡是景美首富許能才的故居,也是他當年發跡致富的許興泉商號所在地○

我們一起來聽聽景美首富許能才和這棟房子的故事○

許興泉商號對景美地區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許興泉商號為景美富商許能才的故居,起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完工於昭和五年(1930年)年,位於景美街與木柵路交接口,當時是地處景美最熱鬧的頂街口,建地百餘坪,臨靠河岸,依山傍水,以鋼筋混泥土所建的三層樓洋房,充滿希臘宮殿風格,為日治時期文山地區最美麗的建築洋樓和地標。當時在萬新鐵路火車上的乘客只要看到許家洋樓,就知道景美快到了。

2012年許家後代把這棟房子全部拆掉重建,蓋好的大樓即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屋主仍保留「許興泉」三個字,把原來的建築元素放進新建築,延續其昔日的樣貌○許興泉洋樓的特色是二樓前陽臺兩側有一希臘愛奧尼柱式的白色立柱,柱頭四角各有一秀逸纖巧向下的渦卷裝飾,成為建築外觀的特色。

許興泉洋樓構造略述

一樓有大廳、辦公室、客房、餐廳、廚房,還分設客人用的前樓梯和家人專用的後樓梯,並設有類似現代的富商招待所。後院是一個大花園,有池塘、小橋、噴泉等庭園造景,還以水泥板架設一層層的花臺。

二樓分隔有大廳、客廳及臥房,二樓陽台是一正方形空間,約有3、4坪大,擺設桌椅,可供觀看迎神廟會。二樓尙有一間和式房間,內舖有榻榻米,三扇落地窗從屋頂直下,躺在榻榻米上從窗戶向外望去,可望見秀麗的景美溪。

三樓是平面露台,地面全部舖上磁磚,是家人休閒的好場所,設有花棚、涼亭○

許能才是如何經商賺大錢呢?

許能才十多歲時與父親從外地來到景美,在一個雜貨店當學徒,雖沒受過什麼教育,但許能才小的時候,便十分好學,常利用做學徒的空餘時間自我充實,據此奠定他日後經商的基礎。許能才早年從事釀酒行業,在日治時期因釀酒業改為專賣制度而獲得一筆補償金,之後他也投資煤礦及房地產,為此而成文山區的首富。

許能才在文山區銷售的酒被稱為「蝦仔酒」,據說,他取之於景美溪的水來釀酒,不僅保留酒的純味,同時還有泉水般的清涼和甘甜,有的時候會意外發現酒中有小溪蝦,「蝦仔酒」的稱呼便由此而來,釀酒業讓許能才大發利市○

許能才賺錢後是如何回饋鄉里?

許能才設立「講善台」講古,聘請地方上有學問的讀書人講述忠孝節義故事與道理,讓無法上學的人及有些工人在工地一邊工作也能了解一些仁義道德,潛移默化地方道德善良的風俗氣氛○中日戰爭爆發後,景美地區的民眾生活艱辛,每一年許能才都會冬令救濟,讓戰爭時期陷入困頓的民眾,可以維持下去○

結語 首富許能才故居的拆遷與重建,彷彿城市變遷的縮影,讓人看到曾經的風華與落寞,也看到後人的努力與傳承○

感謝台北文山社大文山學研究推廣社導覽解說人 林寬興先生  提供文史背景資料

公民記者 貝思特 台北報導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0

加入時間: 2016.03.23

貝思特

加入時間: 2016.03.23
69則報導
69則影音
2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9:40

影象畫象 關於林旺

2022-12-30
瀏覽:
1,875
推:
71
回應:
2
3:08

主婦一籃菜 食農綠主張

2022-10-06
瀏覽:
3,827
推:
53
回應:
0
9:36

仙通橋蹲在那

2022-10-03
瀏覽:
3,517
推:
28
回應:
0
3:59

咱的老年影像分享會

2022-09-01
瀏覽:
1,864
推:
45
回應:
0
3:03

玩童 遊戲設計師

2022-08-18
瀏覽:
3,032
推:
33
回應:
0
4:49

讓兒童開心上街玩吧

2021-10-20
瀏覽:
2,515
推:
170
回應:
0
1:58

疫情血庫荒 奇招喚熱血

2021-09-14
瀏覽:
2,843
推:
101
回應:
0
4:34

迎尪公巡田園 行走古香路

2021-05-07
瀏覽:
3,924
推:
372
回應:
2
2:34

愛的延續 吳宥漆的藝想視界

2021-04-28
瀏覽:
2,499
推:
40
回應:
0
4:13

小城危機與轉機

2021-03-24
瀏覽:
2,237
推:
33
回應:
0

影像文山留住記憶系列~景美富商許能才故居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77,000篇報導,共12,21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77,000篇報導

12,21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