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町文化市場 傳統市場復甦術
【記者莊鈞淯/臺北報導】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新富町文化市場,是在日治時期就存在的市場,在這八十幾年的時間,也以不同的面貌,展現在大家面前。
忠泰基金會資深專員楊紋昌:
新富町文化市場它的前身是叫新富市場,那它這棟建築物.它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了,那在1935年剛蓋好的時候,它的確是一個賣魚賣肉的傳統市場,那只是它後來因為時代環境的改變,我們都去超市比較多,所以就變成說漸漸地因為很多原因,所以就沒有比較沒有人在裡面做生意。那一直到2006年那時候,也因為它這個古蹟建築物的外觀保持得很完整。所以那時候臺北市政府,經過審查以後,就指定成市定的古蹟。
旁白:
經歷了翻修和重新定位經營方向,現在的新富町也有了新的發展面向。
忠泰基金會資深專員楊紋昌:
那當然修復的時候,它主要以是回復到1935年的狀態為主,所以它其實只修了外觀的部分,那當然就是當外觀整理好了以後,就是裡面是要甚麼內容填補呢,市場處覺得可能可以把這個地方,變成一個新興的文化基地,所以就委託由我們忠泰基金會來做經營。那2014年底,拿到這個空間的經營權以後,我們大概籌備了兩年的時間,在2017年的三月份,重新以新富町文化市場這個名字,來重新打開大門迎接大眾。
旁白:
在經營和發展的過程中,傳統市場的存在也面臨了不少的困難和挑戰。
忠泰基金會資深專員楊紋昌:
那等於說我們在這邊經營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要怎麼跟當地的居民做溝通,以及對外界溝通。就是我們在這裡,因為他以前是傳統市場,所以我們當然希望,這邊可以重新讓大家看到,傳統市場這邊很好的地方,那我們要怎麼把這樣的理念溝通給民眾,因為可能現在很多不只是年輕人,甚至很多上班族或者是中年人,他們也都不太去逛傳統市場了,就我們的觀察我們會覺得,現在傳統市場裡面比較常在逛的,都是年紀比較大的長輩。那大家對傳統市場這件事是有一點點陌生跟距離的,尤其是在臺北,所以我們在想說,那個困難點可能在於說,我們要怎麼樣找到,傳統市場裡面的算是有趣或者是好的傳統,然後把它轉化成大家聽得懂看得懂的語彙,然後讓大家了解、然後讓大家願意進來這裡,然後甚至是走到旁邊的傳統市場,去了解這個文化。
旁白:
忠泰基金會在推廣傳統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忠泰基金會資深專員楊紋昌:
此外的話就是我們離傳統市場真的很近,所以我們會希望我們這邊辦的活動,可以扣合著傳統市場,現在在進行的日常生活來舉辦,像是我們之前辦的兩次展覽,都是由藝術家直接在這邊,花半年的時間去跟傳統市場的攤商做拍攝,或者是去訪談啊、去了解,或者是把一些不同的藝術表現的形式,帶到傳統市場裡面,然後再把它拍成錄像作品,在這邊做展出。那所以它是很直接回應到傳統市場就在我們旁邊,那傳統市場裡面有什麼,我直接用展覽的方式讓你們看見。那此外的話就是,那我們也有邀請一些,就是以前在這裡做生意的一些攤商,然後來到我們這個空間,廚藝教室或是一般教室,那邀請這些攤商真的變成我們的老師,帶著大家上一些課,那可能對這些攤商而言,他教的東西是他平常日常生活中就會一直用到的,像這些事情對他們而言其實很平常,可是對於我們而言可能就覺得不會,然後我們想要了解,所以我們會希望可以讓這些攤商,把他們的知識傳承給一般大眾。
旁白:
或許在經營和保存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希望能透過這些活動,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傳統市場的價值。
忠泰基金會資深專員楊紋昌:
保存這件事我覺得比較困難的是,因為傳統市場它現在的確生意越來越不好,那等於說,如果現在再不做這些活動的話,我們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機會在做。所以倒是保存這一塊的話,就是我們會比較在意,然後我們也會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讓大家了解傳統市場在做什麼,那也希望透過這樣活動的舉辦,可以讓傳統市場的價值,再讓更多人肯定跟看見。那當然這是我們關注的議題,我們會持續去做嘛,那它希望未來會變成一個,就是讓創意、文化還有藝術,在這邊做一個聚集的場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