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鮮盒到食物袋 減塑延伸的無痕飲食行動
◎民眾曾淑敏的環保容器和餐具,包括自助餐盤、食物袋和巧力摺疊碗等。
◎照片來源:曾淑敏提供。
【政大之聲記者吳曼嘉的專題報導】
2016年社群平台Dcard成立五周年之際,發起「無痕飲食運動」,將「無痕飲食」一詞首次推向大眾。所謂的「無痕飲食」,指的是吃完外帶的食物之後,不會留下任何痕跡,藉此鼓勵民眾自行攜帶環保容器,不去使用一次性的塑膠製品。
雖然推廣無痕飲食的立意良善,但是傳統的環保容器通常重又占空間,讓不少人卻步,品牌「好日子」創辦人簡仲威表示,傳統環保容器的不方便,讓他也不會隨身攜帶,他說:「我們在想這個中間有沒有一些產品可以幫大家,就是說它應該要很輕、很小可以隨身帶,然後可以裝東西,減少掉可能臨時起議要買東西的塑膠垃圾。」不想讓減塑行動成為民眾出門的負擔,簡仲威因此有了食物袋的構想。
食物袋的內袋是TPU可熱塑性橡膠材質,以配合台灣人常吃熱食、湯湯水水的飲食習慣,它也容易收納,因此當時在募資平台才剛推出,就受到熱烈迴響,然而食物袋的概念較新穎,當消費者要求將食物裝進食物袋時,不少店家會把食物袋當作環保袋,按照店內的流程將食物包裝後放進食物袋裡,有些店家則認為使用食物袋或是自備容器,會影響出餐流程,經營早餐店的熊先生就表示:「覺得是蠻環保的啦!可是如果一次來很多客人,店裡是很忙碌的狀況下,變得你要區分每個人點什麼餐,他有帶什麼食物袋。」他覺得雖然顧客自備容器會減少營業的耗材成本,但相對地,會拉長出餐速度,有時候容器的大小跟食物尺寸不合,也造成雙方困擾。
民眾蔡雨倫除了會攜帶樂扣樂扣保鮮盒,也搭配使用食物袋,她剛開始也覺得堅持使用環保容器的自己太特立獨行,她說:「尤其是在公司,工讀妹妹她會幫我們大家買飯,然後你可能還要請她幫你帶個盒子出去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不好意思,然後會覺得很麻煩別人。」但是幾次之後,她發現有些同事受到她的影響,開始會帶自己的環保餐具在身上。至於食物袋和巧力摺疊碗的使用者曾淑敏則提到自己漸漸被「不塑」制約,當她臨時起意要去買吃的,但身上沒有帶環保容器時,就會提醒自己,不要多浪費一個只用一次就要被丟掉的東西,因此她會選擇當下不要消費。
比較可惜的是,「無痕飲食」行動目前還是僅限於同溫層,簡仲威提到:「那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慢慢影響一些人吧!影響可能比較年輕的族群,然後或者是隨著這個時間, 一些新聞媒體在講這個議題讓更多人理解到這樣的議題。」他希望可以從一小部份的人,慢慢提升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
從今年五月開始,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實施「新北不塑之客計畫」,以公部門的角色由上往下推動無痕飲食的觀念,鼓勵店家不提供一次性用具給內用客人,也藉著積點的方式吸引民眾響應。新北市政府環保局循環資源科股長劉鴻毅也提醒:「重複性的這一些產品,其實它有一個概念就是要讓它越常使用,才會越有價值,因為如果這個產品你不去用它,它生產出來所要耗費的能量,相較一次性的產品其實更不環保啦!」不要讓環保容器成為跟風、追逐流行的產物,而是要持續使用,才是真正的「環保」。在政府、社會企業和店家的推動下,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無痕飲食的行列,為所處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