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歌劇院聲遊記 側耳傾聽自然「聲」活

嵌入:
文字-A A +A

◎聲遊記創作者謝瀞瑩運用煙霧、聲光效果,讓參加民眾將注意力專注在聽覺感受上。

【政大之聲記者陳妍如、袁銘德的專題報導】
 

台中國家歌劇院在12月8日到21日呈現聲音裝置展覽《聲遊記》,由藝術家謝瀞瑩創作,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配合表演,在歌劇院中的凸凸廳、迴旋梯和劇場過道中建構三組聲音裝置,觸發參展民眾的聽覺,從不同的角度感知自然生活的可能性。

藝術家謝瀞瑩具有音樂演奏家背景資歷,對於在不同空間中進行音樂表演有獨到的體會。此次她創作的三組聲音裝置名稱分別為「聲」、「遊」、「記」,以台中歌劇院的美聲涵洞空間與自然生活產生連結:「它的設計大部分都是延伸自一些自然空間的狀態,所以它有很多的空間在我看起來像是山谷、像森林的走道、像是山洞一般。」謝瀞瑩以她對歌劇院空間的觀察,延伸出各個作品的形象概念,例如凸凸廳為「霧山谷」、迴旋梯為「森林道」、劇場過道為「古山洞」。

在「聲:霧山谷」裝置中,謝瀞瑩運用煙霧效果,佐以聲光交互作用,營造出迷幻的環境:「當我們以霧把視覺模糊掉之後,其實人會更依賴聽覺這件事,非視覺的感受會更加強。」透過模仿自然界中「霧山谷」的場景,謝瀞瑩創造出一個煙霧繚繞的「模糊空間」,弱化了觀眾的視覺,讓他們能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覺感受上,自由行走、移動,在凸凸廳中與裝置和空間產生互動。參展民眾杜庭妤也分享在凸凸廳參展後的感受:「有時候亮、有時候暗的感覺,很像有修女要走出來、拿著蠟燭那種感覺。」她認為空間中的燈光效果和聲音裝置營造出神秘的氛圍,宛如在觀看一場電影。

此次合作執行表演展出的台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指導老師陳珮印說明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這次的合作比較跳脫傳統合唱,有很多時候是沒有合唱指揮這個部分,然後要自己去揣摩在森林裡會發出來的聲音,像是鳥啊、蟲啊,或是風聲、雨聲。」陳珮印說,為了能將表演和自然生活連結,謝瀞瑩希望團員在排練時可以重現自己原來的聲音,所以沒有採用合唱團一貫的美聲唱法,而是讓團員用原音重現的方式自由發揮,展現出他們的聲音質地,並在重新編曲的時候仔細檢視、運用這些聲音材料。

聲音表演裝置可能顛覆了一般大眾習以為常的現場演出,但謝瀞瑩認為聲音裝置能夠使表演的呈現更加久遠:「其實所謂的『現場演出』跟人在不在現場可能沒有關係,跟你的體驗、你自己本身有沒有進入到那個沉浸式的空間、跟這個作品有所連結有關係。」有別於一般常在戲院、電影中使用的杜比音效,此次創作中採用一種名為Ambisonics的多聲道環繞聲技術,建構出一個像是虛擬實境的空間,觀眾可以體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動態與位移;團員排練時也能在虛擬空間中自由移動,使他們能在錄音過程中更自然地表演。

現代人大多依賴視覺,對聽覺的認識不多;謝瀞瑩透過《聲遊記》的創作,強調「沉浸式」的公共聲音空間,讓聽眾與多樣的聲響自由共處,希望能跳脫以往對聽覺感官的限制和標準,追求更多在聲音創作及表演上的可能性。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11

政大之聲新聞部

加入時間: 2007.10.11
297則報導
230則影音
2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疫情加劇跨世代網路落差 共學助長者適應數位化

2022-07-24
瀏覽:
4,401
推:
0
回應:
0

狗醫生走入裕民圖書館 疫情下成為孩童學伴

2022-07-24
瀏覽:
2,927
推:
0
回應:
0

北市試辦鞦韆計時器 正反意見不同引爭議

2022-07-24
瀏覽:
2,582
推:
0
回應:
0

花木市場重新招商 花商發起連署捍衛經營權

2022-07-24
瀏覽:
4,285
推:
0
回應:
0

疫情下的溫暖守護 台灣人道救援創造生命奇蹟

2021-02-21
瀏覽:
1,930
推:
18
回應:
0

午夜動保食堂開張 期盼打造人貓共生的社區

2021-02-21
瀏覽:
2,070
推:
0
回應:
0

WAWA空地樂園計畫 創造都原孩童公共遊戲空間

2021-02-21
瀏覽:
1,812
推:
17
回應:
0

1111書店一日歇業 促銷下的微小聲音

2021-02-21
瀏覽:
1,848
推:
0
回應:
0

身障兒童棒球賽開打 Buddy默默守護成為球員支柱

2021-02-21
瀏覽:
1,817
推:
0
回應:
0

台中歌劇院聲遊記 側耳傾聽自然「聲」活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59篇報導,共12,81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59篇報導

12,81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