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民主赤字

2019/02/02 00:14
4,47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Democratic Deficit是指民主政府的表現,與民眾期待出現落差的現象。最近,「接地氣」變成政界的熱門術語,所反映的,正是臺灣民主政治出現了「民主赤字」。然而,讓民意流失的「漏洞」究竟存在哪裡?首先,眾所週知,在現行「雙首長制」下,總統變成有權無責。外界形容,總統在小房間作決策。但出來面對立法院監督的,卻是行政院長。

說實在的,內閣制國家本來就是一種「雙首長制」;國家領導人(Head of State)與政府部門領導人(Head of Government),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國家領導人不全然是「虛位」;內閣更迭時,舊內閣變成「看守政府」期間,國家領導人就擁有許多的緊急處分和短期指派人事的權限。閣揆人選難產時,國家領導人還可以出面邀集各黨派進行協商。

其實,我國的憲政制度,根本是「超級總統」制。美國總統要取得國會授權撥款,政府部門才能運作;重要的人事任命,都要事先報國會取得同意。總統雖然有一些「緊急處分」授權,但事後還是要報國會追認。反觀我國,立法院不僅沒有閣揆同意權,兼任黨主席的馬前總統,在任內還差一點把立法院長給炒魷魚了。

不過,最大的「民主赤字」漏洞,應該是存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國會結構上。113席的立法委員中,全國不分區及僑民就有34席,佔30%。換言之,國會的表決,是由70%的民意代表,與30%的黨意代表共同決策;民意在國會階段就被打了7折。最近傳出來的消息,2016年大選,民進黨的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名單,似乎是全部授權黨主席決定。

其次,在現行政黨協商制度下,立法院變成政黨間交換「利益」的場所。政黨協商談不攏,就藍綠各自歸隊,動員表決。由於個別立法委員無法在議場進行民主討論,反映民意,只好把工作重點放在經營選區上。跑婚喪喜慶,幫忙關說作選民服務,不再關心立法、修法問題。其實,「黨紀處分」並非民主國家的常態。像最近英國下議院進行「脫歐協議」表決,跑票的執政黨國會議員,沒有聽說有被黨紀處分的。

再其次,政府部門未落實分層負責授權制度。政務官忙於瑣事雜務,沒有餘力去思考重要的政策方向問題。

改進之道,也許可以走向內閣制。前提是必須增加立法院席次,才有足夠的立法委員去兼任政務官。或許應該倍增到230席左右;也就是每10萬人口選出一席立法委員。最重要的是,要改變現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其實,就以紐西蘭為例,他們所實施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是要調整各政黨當選席次,可能與政黨得票率不相稱的現象。所以,不分區席次其實非常少。

如果想要讓國會更能反映大多數民意,似乎也可以考慮「雙選區一票制」。也就是每一個選區選出兩席立法委員,並廢除政黨票。這樣,立法院不僅代表「多數」民意;同時,也沒有忽略「少數」民意。這樣的制度下,兩大黨之外的第三勢力,也才比較有生存的空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