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友善咖啡園 醞釀苦盡甘來的香醇
【記者駱姿宇、鄒翔/台東縣、台北市報導】許多人特別喜歡早晨來杯熱咖啡,但你知道手中這杯咖啡來自哪裡嗎?「愛所」種植的咖啡豆是台灣少數的有機咖啡,上游有大南溪、利嘉溪灌溉,農場主人孟立琦滴滴汗水落入純淨土壤,在海拔三百公尺的蓋格大山,孕育自然的原味。
孟立琦談起愛所,神情滿是自信與希望。 攝影/劉悦蓉
轉行做農人 樣樣自己來
孟立琦早年是學機械的,曾擔任辦報人,為原住民辦報,無奈辦報之路坎坷難行,轉而任職於高雄民眾日報,二〇一三年孟立琦辭去工作,回到家鄉,投入農地整理工作,致力於「友善耕作」,是不使用化學藥劑、友善自然環境的一種農耕方式,孟立琦笑著說:「連偷吃果實的動物都不能獵殺的喔!」,現在的正職是公務員,在卑南鄉公所工作;副業則是農人,下班和假日認真務農,祖傳農地在山上,距離住家需要車程三十分鐘,孟立琦仍不辭辛勞,仔細照料作物。
「全部都是我自己做的喔!」孟立琦驕傲地說,從整地、開墾、種植作物、蓋工寮、接灌溉水,到日後結合觀光,發展成為露營區需要設置的廁所、裝置藝術、木質觀景平台全都不假他人之手;搭建工寮用的都是就地取材的植物,像是楓樹、九穹和竹子,廁所的主結構也是使用竹子搭建,房屋上層及內部則使用檳榔。
買來切割好的木材,孟立琦決定直接在較平坦的地方搭建木質地板,不只兼顧美觀,更是為了保有農地原貌,望過去還有板岩堆砌成的小圍牆,坐在圍牆上可以瞭望富岡、知本,天氣好還能眺望海上綠島呢!
孟立琦親手構築的建物,颱風也吹不垮的堅固。 攝影/劉悦蓉
慢慢來 比較快
一個人要負責所有農地事務,凡事只能一點一滴累積,農地作物非常多樣化,包括檸檬、芒果、釋迦、酪梨、火龍果等多達二、三十種作物,其中以咖啡為最大宗,愛所的咖啡樹屬阿拉比卡豆種,種植五年才能收成,孟立琦將它們命名為「撒舒而雅」,魯凱族意謂「很美好的地方」。
咖啡樹通常可以長到五至十公尺高,不過為了採收方便,農場的咖啡樹會修剪至二公尺以下,上頭掛著一顆顆紅寶石般的咖啡果實,孟立琦熱情推薦:「你吃吃看,咖啡果實很甜的,」咖啡果肉居然是甜蜜蜜的,去除果肉,裡頭就是我們常見的咖啡生豆,還需要經過水洗、日曬、蜜處理等不同的處理方式,才能烘豆,目前採收後的咖啡豆少量供應台灣史前博物館餐廳使用。
閃亮亮的紅色咖啡果實,陽光下更顯耀眼。 攝影/劉悦蓉
風災重創農園 吹不倒農人堅定的期盼
咖啡樹最怕大風吹,不但會傷害枝葉,蒸散作用更導致土壤乾燥,影響咖啡樹生長,「尼伯特颱風的時候整片咖啡樹全都被吹得東倒西歪。」孟立琪說起二〇一六年重創台東的尼伯特颱風滿是遺憾,當時十七級強風,吹倒的咖啡樹有些能重新生長,大部分則不堪重擊,無法再生。
孟立琦不放棄又買來三百顆種苗,種在一公頃的園地,日日花三十分鐘車程上山,悉心照顧,咖啡樹不能曝曬在過強的日照,隔熱作用使得表面察覺不出受害情況,咖啡果實卻會受損;過度的蒸發作用,使氣孔關閉,也會影嚮植物光合作用,因此咖啡種苗種在有遮蔽的樹陰下重新生根,農人的希冀也隨之茁壯。
綠色保育耕種 給土地、動物、人類最好的
二〇一五年,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於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整合有機農業、觀光休閒、文化創意等重點核心產業,推動產業六級化發展,「沒有農業,後面的加工、行銷做得再好都沒有用。」慈心基金會專案共同主持人李思明語重心長。
李思明說明,慈心秉持從文化理解的角度出發,展開田野蹲點,以陪伴為核心理念,與農友相互學習,農友和慈心交流部落傳統耕種模式,慈心則從旁協助建立耕種知識,孟立琦更實行「友善耕種」為有機農業加值,其等於有機耕種,又大於有機耕種的效益,不使用化學肥料,對土地友善;不獵殺動物,保護了山羌、台灣獼猴、穿山甲、台灣藍鵲等野生動物;讓消費者吃到最無污染的農產品。孟立琦做的,也是許多在地農人正在努力的。
採訪側記
開車到愛所大約需三十分鐘,一般轎車是上不去的,當天孟大哥開著貨車載我們上山,這是我們第一次坐在貨車的「後座」,沿路顛簸,幾度覺得自己快被甩出車外,但迎面的徐徐微風和沿途遼闊景色讓我們完全忘記害怕,地上還濺著泥沙積水。這次採訪非常幸運,連日下的雨在這天停下,撒落的陽光輝映著美麗果實,整個早上孟大哥帶我們參觀農園,仔細介紹多樣的植物,即使一個人負責農地所有事物,卻看不見疲累,而是精神奕奕,充滿希望的感覺,也許友善農業需要付出更多心力、金錢,但綻放的果實也才更甘甜、友愛大地吧!
延伸閱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