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認養保育計畫 認養比例不均
NS:小朋友與動物的互動
標一:動物認養保育計畫 認養比例不均
常到動物園玩的民眾都會發現,貓熊館、狐獴、大象這些動物明星,因為長相可愛,展場前常常是人潮滿滿。為了加強民眾的保育觀念,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在2002年訂定「動物認養保育計畫」,透過捐款來執行動物的保育研究及教育推廣。但因為動物討喜程度的不一樣,使得多數人對於蒙古野馬、丹頂鶴這些長相較為平凡,不太熟悉的物種,就會比較不關注,造成認養比例的懸殊。
動物認養小組 詹佳蓉:「(認養)卡的那個選擇其實有二十幾種,但是可能有十幾種是很少人認養,可能一年下來就是個位數。」
標二:解答外界疑惑 認養作業不簡單
在初期領養與認養容易被搞混,認養作業是透過民眾的愛心捐款來讓園區的動物能有更好的照護,而非將動物領養回家。另外在資金的使用上,也曾受過外界強烈的質疑。
動物認養小組 詹家蓉:「透過提供一些完整的資料,然後每年度的經費如何使用會去做一個報告。」
標三:動保活動推廣 保育意識對外加強
參與計畫的企業也表示,動物園透過活動加強民眾對保育的意識值得推廣。而曾擔任動物園內相關作業者,現為臺北市立大學副教授的陳建志則提及,對外的保育作業也是相當重要。
臺北市立大學陳建志:「野生動物保育的連結不是只有動物園自己本身的一個需求,你還必須照顧到就是說等於跟台灣的野生動物(的連結)。」
標四:跳脫捐款框架 計畫發想對外開放
長期下來,外界僅能透過捐款來參與計畫,如果在初期就能夠開放大眾親自參與計畫的發想與討論,或許就能夠更有效的達到動物園真正想傳達有關動物保護意識的指標。
記者黃薇華 黃筱恩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