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公民參與的工具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陪審團協會與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共同舉辦的「四季民主.公民星期二」系列演講活動,於5月15日邁入第7場囉!這次我們邀請到「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辦公室主任(同時也是公民會的監事)──楊士慧,來向我們深入介紹「公民參與的工具」。楊主任以i-Voting網路投票中的「請臺北市政府不要再發放小提燈,您的意見呢?」為例,來詳加介紹i-Voting的運作的流程。此提案亦是臺北市柯市府第一個民間提案上架I-Voting。
原先,最初提案名稱為「請不要再發送免費燈籠了」,然而提案需經過附議和六個階段分別是「提案檢核」、「提案初審」、「提案討論」、「形成選項」、「宣傳準備及上架階段與投票」、「結果公布及執行」等過程,釐清提案內容及討論相關問題,使之精確。民眾也有提燈一次性的浪費、不環保、電池若無有效回收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等,通過諸多詳細的討論,才能形成有效的選項。並且,iVoting不做喜好調查、民意調查等,因此無法反饋政策、無持續性的影響的提案,不易通過審核,因此使用iVoting的民眾應針對有效政策的提案。
此一提案順利走完六個階段,並且順利通過。新聞媒體對此民主成果,卻因投票率低,而有許多負面的報導,如「I-Voting是少數暴力」、「小提燈沒了,北市家長哀嚎」、「不如取消元宵節」等字眼。不過,就另外的觀點來看,通常民眾對自身利益較無關的議題本身就會減少關注度和參與度,甚至因此對議題無感而沒有投票,因此就算投票的人少,也應予以尊重。再者,據悉此一議題也透過學校導師利用學生的聯絡簿來傳達給家長,因此我們可以究政府的宣傳方式和宣傳對象,來檢驗投票的結果驗證其有效度。
楊主任也提醒大家,要多加認識、學習和善用身邊的公民參與工具,I-Voting是民主深化的工具之一,還在實驗摸索中,目前穿透性不足,投票人數不多,但這也符合一般人不礙到自身利益,就冷漠以對事不關己的公共事務。I-Voting尚需累積案例從中匯整經驗法則,先把它視為蒐集民意,進行政策徵詢與社會溝通的工具,大家壓力就沒那麼大。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