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醫生

2009/10/22 12:45
15,998次瀏覽 ・ 111次分享 ・ 73則留言
PeoPo推 8
檢舉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

老人多牽涉的資源分配、

照顧品質和老年生涯發展議題,都逐漸浮現檯面。

      挪威心 • 台灣情:畢嘉士醫師的故事下個月的二十三號是家庭照顧者日。我們將從這週開始,接連一個月為您報導相關專題。與老人相關的政策,包括大溫暖、十年長照、年金,還有長照保險等等,能不能把這個快速老化社會的生活品質帶入更高境界,是大家都應該關注的課題。和台灣一樣是高齡社會的北歐國家挪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因應日益沈的人口老化現象。其實人口老化未必都是社會發展的負數,也可以創造許多豐富有去的生活驚奇。獨立特派員的資深記者周傳久、鄭仲宏實地到挪威,觀察挪威因應高齡社會的同時,如何維持人的價值與尊嚴。本周首先要透過一位在台灣服務數十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的故事,看看他為台灣的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的提升,可以帶來什麼啟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wilbur (未驗證) ・ 2010/11/10 22:53

在社會中看過這?多的醫生,我認?他是其中一個最成功的例子,一位被稱?“臺灣醫生”的挪威籍醫生。他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了是上帝給于他的任務,一份神聖的工作。我認?我們應該要學習這位臺灣醫生的精神,我們應該以誠懇的心態來對待老人,讓他們可以有尊嚴的?起頭來站在你的面前。他獻身了自己,將一生下來的時間都無止盡的奉獻在人們的身上,這是一件多?偉大卻許多人都無法辦到的事。雖然我們辦不到像他這樣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卻可以辦到一些小事,好比看到路人需要幫忙有困難時,我們可以上前幫忙,我們周圍許多時候我們都可以伸出我們的援手來幫助他們,住家的老人也需要我們的關懷。但我們願意嗎?許多人都是一味自私的只想著自己並且有無利益,因此都無法辦到。其實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人們願意獻出自己的一些時間幫助別人照顧別人就足夠了,這樣世界也就會多了許多的希望與光明。多一點的意願,少一點的自私;多一點的關懷,少一點的抱怨;多一點的行動,少一點的奢望;多一點的真心,少一點的懷疑。我相信世界就會變得更加得美好。其實許多的事情都是那?的簡單,何必複雜化。

張慧嬅 (未驗證) ・ 2010/11/10 22:56

影片中我覺得有一個觀念很令我值得學習。畢漢娜只要到海外做醫療服務,都會帶著某一位孩子一同前往。他們似乎不用太多的言語去塑造孩子們對的價值觀,而以身體力行去實踐他們所認為對的事。但是反觀台灣,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身教重於言教,但多數時,我們都言教勝過所有的身教。常常看到台灣的父母做一些違法或是不合理(禮)的事,但他們卻用口頭告誡小孩,不能這樣做。這樣的教育風氣,只會讓我們越走越回去。
畢嘉士醫生對於他自己在做的事,並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就連幫病人吸痰這樣的事,都認為是一件小事。有些人對於自己有能力甚為驕傲,一旦有這樣的情結,我覺得那就無法完全幫助到需要的人。因為會不夠體貼,不能完全站在病人的角度。記得看過蜘蛛人的電影中提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因為有能力,所以我更應該多做一些。

吳孟珊 (未驗證) ・ 2010/11/10 22:58

畢嘉士醫生,一位在台灣從事醫療服務數十年的挪威籍醫生,現在也許我們已漸漸淡忘掉他,但他的一些事蹟總會勾起我們的記憶,曾經有位病人被自己的痰噎住,眾人束手無措時,他親自用橡皮管幫病人把痰吸到自己口中再吐掉,那位病人並不是畢嘉士醫生的親人或朋友,可是他卻讓病人感受到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最棒的是他會將他的這些想法觀念傳承給他的兒女,鼓勵他的女兒去從事海外醫療服務,而他的女兒也會帶她的其中一個孩子一同前往,傳承從事醫療是一種服務、一種被使用的,而不是多麼神聖偉大,對台灣辦理老人照護有很大的幫助及影響,現在八十四歲的畢嘉士醫生,回到挪威依然投身醫療服務,心中仍掛念著當初參與設立位於台灣覆鼎金的麻瘋病療養院,相信當台灣需要用他時,這位台灣醫生會不顧一切再度來到台灣服務。

梁妍楣 (未驗證) ・ 2010/11/10 22:59

其實人口老化衍生的老人照顧問題不僅是挑戰各國的公共政策,亦是全球重要的政策議題之一。很多已發展國家或地區的長者政策中,都訂立了有關長者福利的法律,進而以政策及服務的配合,從而全面保障長者的權益。但隨了政策的推行之外,如果維護長者的尊嚴與提升照顧服務也是一項重要的議題。綜合本次與之前所看過的影片,其實都是在談論如何維護長者的尊嚴與提升照顧服務之品質。如:建設適合老人之遊樂場、提供居家護理、送餐服務及幫助老人尋找自我價值等等。因此,政府在推行長者福利政策時,不一定是發放現金才是好的政策,而是要顧慮到老人所需要的是什麼。而不是你認為老人需要什麼就夠了。所以,我認為除了發放現金之外,政府應該多著重引入多元化的服務,並強調該服務是符合個人自主性及選擇性的追求,維護老人尊嚴,而不是金錢援助而已。

曾寧 (未驗證) ・ 2010/11/12 19:30

「他們拋出希望給民眾」、「只要台灣需要我我會義不容辭的回去」這是影片中兩句讓我最印象深刻的話,雖然畢嘉士醫生現在已經不在台灣行醫,但他曾在台灣奉獻許多,這不就是一名身為醫生該有的行徑與表現嗎?不能說醫生,該說每個人都該像畢嘉士醫生一樣熱心助人,不用像畢嘉士醫生那樣用吸管幫病人吸痰,但在路邊看到有人需要幫忙至少該伸出我們的手拉他一把,但現在的人大多數很冷漠,他們害怕對方會誤會也怕被誣陷,這個病態的社會造就我們這群沒有愛心的人,更因為心中沒有愛,讓這個社會更加寒冷無情,就這樣循環下去到最後大家互相猜忌乎相存疑!但還是有像畢嘉士醫生這樣的人努力的付出努力的幫助別人,如果我們都能像他一樣不吝嗇的付出給予,就算有點忙碌又如何,這種幫助人後的快樂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取代的啊!

杜咸姵 (未驗證) ・ 2010/11/12 19:32

許多台灣人之所以會當醫生,其實並沒有所謂的醫德,可能只是因為成績好、
父母要求以及自己也認為這是個有聲譽的行業,不但衣食無虞而且也算是中上階層。看了畢醫生的故事,總認為自己應該深深的檢討,他對於台灣人的奉獻及犧牲真的不是感謝狀可以表示,而我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卻沒有這種意識,尤其是在吸痰的故事令我格外感動,在那個當下,他雖然有想到可能會感染但還是毅然決然的做,並在分享的時後認為那是上帝幫他消弭和病人溝通的管道,這種功成不居的精神,我想連台灣的醫生都不一定有。使我們必須檢討,通常在新聞在看到病人和醫生爭論沒錢無法就醫的問題層出不窮,讓我想到為什麼自己國家的醫生大多沒法像國外的醫生一樣以行醫救人不問金錢的態度呢?

蔡玉庭 (未驗證) ・ 2010/11/12 19:35

盧雲神父的著作說「沒有人能夠真正的施予,除非他明白他的施予若與他的收穫比較,不過是小巫見大巫。」,這段話深刻地映照著影片中的畢嘉士醫生,這句我們都知道卻沒有完全做到的話,在醫師身上完全的實現。不僅是吸痰事件,他一生都秉持著施予就是收穫的精神,盡全力為別人服務。最感動之處是他說自己的使命是「被使用」,生命只有一次,多少人苛求自己能創造自己價值顛峰,好得到大量資源,畢嘉士醫生卻甘願成為資源,為大家奉獻,從他的生命,看見了真正的施予也看見人性的顛峰。

黃瑋倩 (未驗證) ・ 2010/11/12 19:37

剛看到影片中的醫生覺得就是個可愛的老人,蒼白的皮膚,卻有著紅潤的臉頰及好精神。直至開始敘述他年輕時的往事,雖然是在談笑中,但那每一件是都是常人可能無法做到的,在那樣醫療不發達的年代,他願意遠從挪威來救助傳染病患者,甚至不畏感染幫患者吸痰,那樣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直至退休回到挪威,他依然大力幫助台灣人,不但免費給予醫療還照顧孤兒,真不愧有台灣醫生的稱號!近觀台灣現在的醫生,有誰這麼盡心在位病人著想,又有誰不畏傳染呢?我國的醫者真該多向他學習!

陳佩怡 (未驗證) ・ 2010/11/12 19:39

畢嘉士很懂得維護病人的尊嚴,有時候對病人來說,尊嚴就跟生命一樣重要。
例如吸痰事件過後,病人可以打破原先溝通的障礙完全相信畢嘉士,畢竟可以親自為病人吸痰的醫生有多少?印象最深刻的是畢嘉士說:「我的使命是被使用。」他可以不在乎自己可能被傳染的危險替病人治病,這種犧牲奉獻的精神在他身上完全體現。畢嘉士的人生價值在於他能給予病人新的人生價值,給病人點燃希望與信心。每個人都需要別人,而畢嘉士則是樂當一個被需要的人。

汪瑞瑀 (未驗證) ・ 2010/11/16 23:55

「他希望每個人不要不好意思來找他,希望每個人可以站起來,可以有那個—dignity(尊嚴)」。能夠讓人們保有尊嚴地去看醫生,真是一位仁慈善良的好醫生阿!「他有一件衣服就會馬上拿給人家,這就是畢嘉士。」畢嘉士的兒子和女兒對於父親的描述,都能看出畢嘉士醫生有奉獻的精神,為人付出已成為他人生中的習慣,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我希望能跟病人溝通好,這樣可以建立他們的信心。」而幫病人吸痰的故事,是讓畢嘉士醫師認為打開溝通之門的鑰匙,他說因此可以和病人打成一片,而不受限於語言的限制…,我覺得這是非常令人佩服的行為,我想,對病人來說,一位醫生願意這麼做,必定可以全心全意相信他,那種信任關係是很穩定且令人感到溫暖的。
看完這部影片,有了一些省思,畢嘉士不是台灣人,但卻對台灣有如此之多的貢獻,讓我覺得自己身為台灣人,更不應該限制自己的力量,而要把握機會多多付出…之前曾經到老人安養之家去當志工,覺得需要關懷的老人家真的是好多好多,看完了這部影片讓我想起過去的經驗,而我也告訴自己,以後要把握更多的機會,去為他人服務、盡一份自己的心力!

劉宛真 (未驗證) ・ 2010/11/16 23:56

看完這部影片我覺得很感動,畢嘉士醫師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片中我看到他對於自己的職業認真執著的態度。片中他說病人常常會因為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外界刻板印象的影響而使自己封閉起來不相信別人,他為他所做的事情希望病人能藉此感受到他是真心想要幫助他,無論這件事在其他人的眼中有多麼得訝異。這樣的職業態度同樣也影響了他的子女們,使他們長大之後都成為了願意對社會付出貢獻的人。他雖然已經退休,不過他的生活並不僅僅是享樂享福,還完成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使得高齡者的生活品質能夠更加提升。這份用心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王睿加 (未驗證) ・ 2010/11/16 23:57

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師,他奉獻自己的一生在於醫療行業裡,對病人的照顧有著一份無人可比的執著。在路上看到病患一定會幫盡力治療,也曾經免費替病人看病。最令我感動的是吸痰的故事,畢嘉士醫生和病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他卻不管有無傳染病的危險幫病人吸痰,這是連最親近的家人都不太可能做到的事,很少人能夠像他這樣付出,更何況他是來台灣服務的挪威醫師。我覺得他在台灣醫療的貢獻有很大的幫助,是一個在醫療界裡很好的榜樣。

賴彥妏 (未驗證) ・ 2010/11/17 00:01

影片標題是台灣醫生,這讓我想起了,100多年前曾有位馬偕牧師來到台灣傳教,不辭辛勞的為當時的淡水居民拔牙;更有一位偉大的”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行醫半世紀用心的治療烏腳病患。這些台灣醫生的故事何其精采,並留下了「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成為後代台灣醫生的榜樣。
  看到畢嘉士醫師的用心同樣讓我覺得感動,尤其當他談到為病人抽痰以及親自進入屏東好茶村的故事時,心裡著實詫異了一下,忍不住想著:”究竟是什麼讓他能願意這樣付出呢?”。畢嘉士醫生談到了一個重點:”我們應該跟病人有更好的溝通,讓他們對我更有信心”,而他也真的用行動去讓病人敞開心房,願意去信任他、接受他的醫療安排,這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許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展開行動去關懷病患、照顧病人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以及愛心,感謝畢嘉士醫師為我上了一堂精彩的生命關懷課程。

賴彥妏 (未驗證) ・ 2010/11/17 00:01

影片標題是台灣醫生,這讓我想起了,100多年前曾有位馬偕牧師來到台灣傳教,不辭辛勞的為當時的淡水居民拔牙;更有一位偉大的”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行醫半世紀用心的治療烏腳病患。這些台灣醫生的故事何其精采,並留下了「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成為後代台灣醫生的榜樣。
  看到畢嘉士醫師的用心同樣讓我覺得感動,尤其當他談到為病人抽痰以及親自進入屏東好茶村的故事時,心裡著實詫異了一下,忍不住想著:”究竟是什麼讓他能願意這樣付出呢?”。畢嘉士醫生談到了一個重點:”我們應該跟病人有更好的溝通,讓他們對我更有信心”,而他也真的用行動去讓病人敞開心房,願意去信任他、接受他的醫療安排,這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許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展開行動去關懷病患、照顧病人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以及愛心,感謝畢嘉士醫師為我上了一堂精彩的生命關懷課程。

賴彥妏 (未驗證) ・ 2010/11/17 00:03

影片標題是台灣醫生,這讓我想起了,100多年前曾有位馬偕牧師來到台灣傳教,不辭辛勞的為當時的淡水居民拔牙;更有一位偉大的”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行醫半世紀用心的治療烏腳病患。這些台灣醫生的故事何其精采,並留下了「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成為後代台灣醫生的榜樣。
  看到畢嘉士醫師的用心同樣讓我覺得感動,尤其當他談到為病人抽痰以及親自進入屏東好茶村的故事時,心裡著實詫異了一下,忍不住想著:”究竟是什麼讓他能願意這樣付出呢?”。畢嘉士醫生談到了一個重點:”我們應該跟病人有更好的溝通,讓他們對我更有信心”,而他也真的用行動去讓病人敞開心房,願意去信任他、接受他的醫療安排,這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許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展開行動去關懷病患、照顧病人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以及愛心,感謝畢嘉士醫師為我上了一堂精彩的生命關懷課程。

賴彥妏 (未驗證) ・ 2010/11/17 00:04

影片標題是台灣醫生,這讓我想起了,100多年前曾有位馬偕牧師來到台灣傳教,不辭辛勞的為當時的淡水居民拔牙;更有一位偉大的”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行醫半世紀用心的治療烏腳病患。這些台灣醫生的故事何其精采,並留下了「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成為後代台灣醫生的榜樣。
  看到畢嘉士醫師的用心同樣讓我覺得感動,尤其當他談到為病人抽痰以及親自進入屏東好茶村的故事時,心裡著實詫異了一下,忍不住想著:”究竟是什麼讓他能願意這樣付出呢?”。畢嘉士醫生談到了一個重點:”我們應該跟病人有更好的溝通,讓他們對我更有信心”,而他也真的用行動去讓病人敞開心房,願意去信任他、接受他的醫療安排,這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或許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展開行動去關懷病患、照顧病人真的需要很大的耐心以及愛心,感謝畢嘉士醫師為我上了一堂精彩的生命關懷課程。

蔣瑀 (未驗證) ・ 2010/11/19 19:06

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人性的尊重與愛。
畢嘉士醫生願意跨海來到台灣偏鄉服務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然而,他願意放下身段,盡其可能地為病患醫治的心是更令人動容的!當病患因為喉嚨有痰而痛苦時,他竟然毫不猶豫地直接用人工吸取的方式幫助病患,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這樣的舉動大概是不可能的吧!(應該會用機器)但是他卻願意負擔風險做這件事,更何況還是為一位非親非故的人!(這大概已經超越國文課本裡胡適母親為他舔掉眼翳病病菌的那種愛了)當然,這背後還有另一個動力促使他這麼做──畢醫生希望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讓治療更順利。若不是他宗教上的大愛,單憑個人有限的力量大概是無法做到如此的吧!此外,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畢嘉士一家都在做海外醫療服務的事情。他的女兒漢娜從小就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如今,她也會帶這自己的小孩一起去服務,從中讓小孩體會服務他人的價值。從這邊可以看出,「服務」的價值觀在畢醫師一家有了傳承!
反觀台灣的老人院,業者為了節省人力,可能雇用便宜的外勞、或是對員工要求不多,導致他們服務老人的態度無法讓人感受到對人的基本尊重。例如:將燙口的飯菜直接塞到老人嘴裡、草率的餵藥、用力的把老人摔到床上……等等。這些令人驚心怵目的畫面讓我替這群住在安養院的老人不捨,也讓我擔憂自己年老時是否也會遭到這樣的對待!當然,好的安養中心及人員仍然有,但是苦於資金短缺,政府的補助無法有效地支援他們,這種惡性循環看來也讓人頗覺無奈。

Miss Hu (未驗證) ・ 2010/11/19 19:07

畢嘉士醫生一位肯為台灣人們無怨無悔付出的醫生,當影片播到醫生幫病人吸出痰時我就一直覺得很噁心但是我想這是因為我沒有在場沒有看到病人的不舒服,而醫生與病人非親非故他一心只想著救人完全不怕會有傳染疾病有可能這樣的病會傷到自己,我真的對他很敬佩他無私奉獻在台灣半個世紀,幫助許多痲瘋病患者也提供許多資源給在這塊土地生長的人們,他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但當他在遙遠的挪威那一端時,所想到的還是台灣有沒有需要幫助需不需要他回來。另一方面他退休回挪威也是致力著在推動老人事業尤其是老人醫學研究中心讓我覺得很好,不僅減少老人跑來跑去不同門診的時間也可以一次就好好的做好診療,如果台灣也有這樣那我的阿公阿嬤也不需要往各大醫院不同門診跑了。

張羽汾 (未驗證) ・ 2010/11/19 19:12

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師,他奉獻自己的一生在於醫療行業裡,然而,他願意放下身段,盡其可能地為病患醫治的心是更令人動容的!對病人的照顧有著一份無人可比的執著與用心。最令我感動的是吸痰的故事,畢嘉士醫生和病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當病患因為喉嚨有痰而痛苦時,他毫不猶豫地直接用人工吸取的方式幫助病患,這是連最親近的家人都不太可能做到的事,但是他卻願意負擔風險做這件事,更何況還是為一位非親非故的人!當然,這背後還有另一個動力促使他這麼做──畢醫生希望能取得患者的信任,讓治療更順利。很少人能夠像他這樣付出,更何況他是來台灣服務的挪威醫師。許多醫生雖然是幫助病患治病,但他們的內心卻不是如此,只是一昧為了賺錢而賺錢,畢嘉士醫生讓我覺得他在台灣醫療的貢獻有很大的幫助,是一個在醫療界裡很好的榜樣。
除此之外,影片中可以看到,畢嘉士一家都在做海外醫療服務的事情。女兒漢娜從小就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如今,她也會帶這自己的小孩一起去服務,從中讓小孩體會服務他人的價值。從這邊可以看出,「服務」的價值觀在畢嘉士醫生家裡,成為一個重要的價值傳承。

王瑋婷 (未驗證) ・ 2010/11/19 19:14

影片一開始點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在照顧老人的同時,又能顧及到老人的尊嚴跟價值。這是邁向高齡社會同時所需要去思考,所謂的照顧包含的意指哪些的東西。影片中提出一位在台灣服務好幾年的挪威醫師─畢嘉士,在影片提到這樣子照顧別人,尊重他人的價值對他來說像是一件極為正常的事情,願意為病人吸痰到自己嘴巴,相信在台灣沒有幾個醫生願意做這樣的事情,不要說醫生,甚至搞不好連家人都不願意這麼做,但嘉畢士卻願意待病人如自己家人一樣,這是很值得尊敬的精神。

杜建志 (未驗證) ・ 2010/11/19 19:15

真正的愛是可以延續下去的,從小女孩流露出來的琴聲中,正印證了關懷的綿延不絕,而給了她再生機會的,就是挪威籍的台灣醫生 – 畢嘉士,因為自己小時候的缺憾,反倒希望能讓在他面前的人都活得有尊嚴,畢嘉士醫生奉獻了大半輩子在台灣的醫療上,這樣的行為是令我敬佩的,不像一般生活悲苦的負向例子,把自己的悲慘加諸在別人身上,而看著更多人受苦,相反的是,用自己的力量,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樣的心,是真正偉大的。
看了很多別人的故事才更真正明確的了解到,就如同之前所說的,只要存著那份關懷的心,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而這樣的氛圍,是會感染的,是會一代接著一代傳承而不斷。給別人一份希望,就如同在自己生命上創造更多可能,也是在社會上增加無數幸福。

柯姵玟 (未驗證) ・ 2010/11/19 19:19

台灣醫生總把病人排在第一位,能體其所苦,不怕髒、不怕苦、不怕傳染,很少人可以做到這樣,打從心底敬佩!他被採訪時說到,他來是被使用的,來貢獻、服務的,看得出受宗教影響很深遠,常聞慈濟大礙,就此看來,基督教也不差,從根本教義上擁有。
  他擁有頗具支持力的家人,和他一起到台灣服務的太太、傳承他衣缽的兒女、陪伴行醫的孫子,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雖然台灣尚未普遍重視「服務教育」,羨慕國外的同時,也讓自己朝此方向進步,活到老、學到老、服務到老的人,快樂長壽。可以一起服務的先生可以找,可以一起服務的孩子可以教,自己散發出何種氣息,就會吸引哪種人。

leg (未驗證) ・ 2010/11/19 23:03

他替一位病人將那些痰吸出來,這一個舉動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他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要抓住人心,就必須勇敢付出,並且更要讓他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成?一位和藹可親、擁有親近感並且樂意幫助他們也把他們當成朋友一樣來對待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也唯有如此才能打開他們的心結。

吳依蓁 (未驗證) ・ 2010/11/19 23:07

台灣是個重是成就高於道德的社會。怎能相信每個家庭都希望兒女成醫的社會居然不比一個挪威籍老醫生!老醫生親自幫這些與己無親無故的病人吸痰,相較於台大或者其他醫學系出來的醫生,台灣有哪個現代的醫生還有這份心,位病人犧牲奉獻,讓病人感到自己的尊嚴?不能否認的,社會觀點對於人的影響,這些日子的通識課學下來,我覺得北歐國家的平等觀念是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角落,台灣的平等只有在權益受損時才會拿來說嘴;影片中醫生在敘述給病人的醫療和尊重時,一字一句都透露了他對病人的關心和鼓勵,如果台灣醫生能有畢嘉士醫生八成的熱誠和愛,相信台灣醫療和健保都會有更進一步的光明和前途,真正需要幫助的病人也能得到真正的照顧。

原作者 (未驗證) ・ 2010/11/20 13:13

畢醫師吸痰的時候大約三十歲
一點也不老
那時他的國語也不夠好
他因為愛惜病人以及希望與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建立關係
又看到病人旁一些人覺得沒辦法
才這樣做
我後來一直問畢大夫對台灣很多人喜歡說沒辦法
他有何看法
他說最少你要試一試吧
這種態度如今影響到我
是的
不要輕易說沒辦法
愛說沒辦法的社會
人人都走不出家長父母從小劃定的safety zone
這可能造成很多可發展的事難以發展
或者變成湊數的社會
我們希望大家都在年輕時就有勇氣接手困難的事
以知識為基礎去幫助別人
這樣台灣也可以有很多像畢大夫一樣的人
未必都要吸痰
但可以做很多超越以往的優質服務給病人

原作者 (未驗證) ・ 2010/11/20 13:16

畢醫師吸痰的時候大約三十歲
一點也不老
那時他的國語也不夠好
他因為愛惜病人以及希望與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建立關係
又看到病人旁一些人覺得沒辦法
才這樣做
我後來一直問畢大夫對台灣很多人喜歡說沒辦法
他有何看法
他說最少你要試一試吧
這種態度如今影響到我
是的
不要輕易說沒辦法
愛說沒辦法的社會
人人都走不出家長父母從小劃定的safety zone
這可能造成很多可發展的事難以發展
或者變成湊數的社會
我們希望大家都在年輕時就有勇氣接手困難的事
以知識為基礎去幫助別人
這樣台灣也可以有很多像畢大夫一樣的人
未必都要吸痰
但可以做很多超越以往的優質服務給病人

李欣桂 (未驗證) ・ 2010/11/24 21:16

這部影片名為「台灣醫生」,但敘述的卻是一位外國籍的醫生在台灣奉獻半世紀的故事,那份無怨無悔付出的情操真的讓人動容,回頭想想台灣的醫生,尤其是大醫院中的超級名醫,通常求診病患多,相對醫療品質就顯得低落,醫生和病患的關係往往淪落為金錢交易,付了錢還不一定得到高優質的醫療服務。畢醫師可不同了,他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甚至願意冒著被傳染的風險,為痲瘋病患吸出口中的痰,讓人感覺特別有種溫暖的互動,且他對於台灣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提升的想法,提醒了我們本國醫療體制的確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和照顧,而且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檢討。

李芷涵 (未驗證) ・ 2010/11/24 21:21

對照上一次的影片中悉心為太太復健的醫生,兩個醫生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上一個醫生,談吐之間散發著樂觀氣息,而這個醫生,分享經驗的時候,就像在講述一件疏鬆平常的事件,以平淡的口氣把自己救助病人的一切帶過,我記得在前幾次的影片中曾說過,芬蘭的教育就是將服務視為一項重要課題,北歐文化圈裡,似乎將服務當成一種習慣,就像他解讀為病人吸痰這個動作,語氣裡透露著好像這就是應該的,讓我想起先前的芬蘭阿嬤,她絮絮叨叨地像記者傳達自己助人的理念,那種掏心掏肺想分享一切的表情;跟診時,將病人的換洗衣物慎重地接過手,整齊披掛在椅子上,這點小動作,將她認真想做好一件事的態度表露無疑。從這裡,他們給我的新想法是,將服務當成一種習慣與必要,而不是施予。這一位挪威醫生,他將一般人眼中忘之卻步的痲瘋療養院,視為「聖地」,並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是只有指出療養院的落後現況,他已經為此想到方案;針對痲瘋病人,他深入他們的心態,他覺得傳統的眼光讓病人承載太重,讓他們失去希望,而他試著用行動去告訴病人們,他們是有希望的,讓我想到老師上一堂課所介紹的台灣療養院DM的介紹,我們似乎還是做得太表面,太皮毛。

張語彤 (未驗證) ・ 2010/11/24 21:27

台灣醫生畢醫生是一個不居功的人,即使做很多了不起的事,也不邀功,並將服務他人的心傳播給身邊的人。就像建立生命的職事文章中,讓我感受到畢醫生來台灣事工,對他來說並不是沉重的負擔或勇敢的犧牲,而是一個機會。在功利主義下的台灣社會,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畢醫生,也需要願意相信醫生的病患。

太感動 (未驗證) ・ 2011/10/12 03:16

台灣醫生,遠從挪威到台灣醫治痲瘋病患,到深山中救治原住民孩童,親口為咳痰的重症病患吸痰,這樣願為他人犧牲奉獻的大愛是多少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我就沒辦法,而台灣醫生卻只因為看重身為人類的價值與尊嚴,不論種族、性別、生病與否,將大家一視同仁,願意犧牲奉獻一生的青春於需要幫助的人們,他依然謙卑的說他是依照他的主的指示做事,並且把這樣博愛的精神傳承給他的兒女,而他的兒女也從事相似的工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台灣醫生的女兒漢娜,每次去中國都會帶一個孩子一起去,親身傳承“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讓我十分佩服。台灣醫生的謙卑態度,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信仰的支持下,發揮光芒,散播愛於需要幫助的人。

人的價值與尊嚴往往會被社會的既有價值觀所踐踏,在台灣我們總認為幫助people who are in need是慈悲為懷,是憐憫,這給人感覺施與幫助的人身處較高的位置,而需要幫助的人們是處於比較低位的,這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久之我們容易忽略需要幫助的人們真正所需的,因為我們忘了他們也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只不過是受困於生理上的不便而無法證明自我價值,看完台灣醫生的故事後,想到高中時輔導課的老師曾說,每次冬天政府就會包紅包、送冬衣、送棉被或是送米給獨居老人,已示政府對他們的關懷與重視,但是這些東西對於部份獨居老人而言,並沒有甚麼太大幫助,有的老人也許已經沒有自己煮飯的能力,或是有的老人根本不缺錢,甚至有的獨居老人們最大的願望只是家人、周邊的人兒陪伴,需要有人陪他們談天說地。這些簡單的需求,對於我們來說可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成,但對這些老人們可是天大的願望,而這會往往忽略這些聲音,因為我們常因為對方是老人家而遺忘了他們也是有價值以及尊嚴的人,如果我們都能同“台灣醫生”一樣,一輩子信仰著人的價值與尊嚴,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去看待任何事物,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虐待老人、安養中心暴力餵食、痲瘋病院裡的病人人權被忽略等新聞,將會慢慢的消失在社會事件版面中吧。

太感動 (未驗證) ・ 2011/10/12 03:16

台灣醫生,遠從挪威到台灣醫治痲瘋病患,到深山中救治原住民孩童,親口為咳痰的重症病患吸痰,這樣願為他人犧牲奉獻的大愛是多少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我就沒辦法,而台灣醫生卻只因為看重身為人類的價值與尊嚴,不論種族、性別、生病與否,將大家一視同仁,願意犧牲奉獻一生的青春於需要幫助的人們,他依然謙卑的說他是依照他的主的指示做事,並且把這樣博愛的精神傳承給他的兒女,而他的兒女也從事相似的工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台灣醫生的女兒漢娜,每次去中國都會帶一個孩子一起去,親身傳承“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讓我十分佩服。台灣醫生的謙卑態度,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信仰的支持下,發揮光芒,散播愛於需要幫助的人。
人的價值與尊嚴往往會被社會的既有價值觀所踐踏,在台灣我們總認為幫助people who are in need是慈悲為懷,是憐憫,這給人感覺施與幫助的人身處較高的位置,而需要幫助的人們是處於比較低位的,這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久之我們容易忽略需要幫助的人們真正所需的,因為我們忘了他們也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只不過是受困於生理上的不便而無法證明自我價值,看完台灣醫生的故事後,想到高中時輔導課的老師曾說,每次冬天政府就會包紅包、送冬衣、送棉被或是送米給獨居老人,已示政府對他們的關懷與重視,但是這些東西對於部份獨居老人而言,並沒有甚麼太大幫助,有的老人也許已經沒有自己煮飯的能力,或是有的老人根本不缺錢,甚至有的獨居老人們最大的願望只是家人、周邊的人兒陪伴,需要有人陪他們談天說地。這些簡單的需求,對於我們來說可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成,但對這些老人們可是天大的願望,而這會往往忽略這些聲音,因為我們常因為對方是老人家而遺忘了他們也是有價值以及尊嚴的人,如果我們都能同“台灣醫生”一樣,一輩子信仰著人的價值與尊嚴,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去看待任何事物,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虐待老人、安養中心暴力餵食、痲瘋病院裡的病人人權被忽略等新聞,將會慢慢的消失在社會事件版面中吧。

記者周傳久回應 (未驗證) ・ 2011/10/12 08:03

我有次在高雄看到寒冬送暖

一些有錢的淑女社團抬了幾個棉被到苓雅市場內送給獨居老太太

要記者照相

我發現老太太後方有十幾個棉被

地震大概都會掉下來砸到她

我又看到一位一百歲的老人

市府派人送來兩大盆蘭花就放在老人的飯桌

老人實在搬不動

這下子讓老人不知如何是好

但送花的官員已經把長官的美意傳達到交差了

這些事一定只有這樣的作法嗎

這是2010年時代的服務想法嗎

值得考慮吧

何葵妮 (未驗證) ・ 2011/10/21 00:02

http://media.peopo.org/fullscreen_v2.html?v=88336964
台灣醫生

我覺得這篇報導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尊重人的價值及尊嚴」。報導透過了挪威籍卻為台灣奉獻超過半世紀的醫生,畢嘉士的故事和訪問告訴了我們這點的重要性。
我想不管是病人還是老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需要人的幫助、都同為弱勢的一個族群。而我們社會需要為他們做的除了照顧之外,還需要大量的尊重。或許我們有機會有幸能夠不成為「病人」,但我們有多少機會不變成「老人」?而當我們成為老人之後,我們又希望他人怎麼樣地對待我們?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使老有所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在這一方面我們至今再使其完善的作為上,仍就有改善的空間。
我想我們需要學的,不只是要「應該……」,而是從最基本的價值觀開始學習。如果人人都能培養尊重的價值觀,我想要讓弱勢團體的照顧更完善應該就不會是問題了。

薰衣草 (未驗證) ・ 2011/10/27 11:55

看到"台灣醫生"這片名時等不及的想點閱,以為這將是令我感到振奮屬於台灣醫生的聖行,看到又是外國醫師時不免感到失望,怎麼外國人都特別有愛心?看著影片的內容幾度令我震撼,"為痲瘋病人吸痰"!驚嚇指數100%當下我只有一種想法,自己的親人都不見得做得到的事,他竟然可以為異國的痲瘋病人而做?
從小就以關懷他人的生活風格教育著孩子,他的孩子也傳承著醫師的理念教育著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這應該是為何外國人都特別有愛心並願意付出的關鍵~~教育從小做起.
當醫師如同天使般的燦爛笑容回溯著往事時,妨彿訴說著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見到往日的病院今成廢墟,當他稱病院為"聖地"時,當他說這個地方該有著更好的運用時,身為台灣人的我感到汗顏,稱他為台灣醫生一點都不為過.

陳思宇 (未驗證) ・ 2011/11/10 23:55

原先看見標題"台灣醫生"
以為是台灣籍的醫生
沒想到卻是位挪威醫生
畢嘉士醫生不管是到深山裡替偏遠地區的人治病
或是親自用嘴將病人的痰吸出
都令我感到震驚
因為願意為台灣人付出這麼多的
竟然是位外籍醫師
想想現在台灣許多醫師
為了名利而汲汲營營
有許多時候並非為了病人著想
而是自己的前途和名聲
為了爭奪位子也可以將病人置於後面
相較之下畢嘉士醫師真的是位有愛心的醫師
不禁讓人感到惋惜
希望台灣醫生也能像他一樣
記得自己身為醫生的初衷

貝貝 (未驗證) ・ 2011/12/27 01:13

畢嘉士雖然是「台灣醫生」,卻有著與台灣本籍的醫生非常不同的特質:投入一生的熱忱於醫療事業上、樂於將自己奉獻於他人。而且,他並不為他一生的種種事蹟而自滿,而將此視為常態。更令我敬佩的是,畢嘉士至今已達八十高齡,卻仍忙於從事相關的助人工作。我想,我從畢嘉士的身上看到了「高尚」與「高貴」的精神,是所有醫生、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精神典範--樂於助人。

NKNU09 (未驗證) ・ 2012/03/05 23:42

台灣醫生給病人吸痰之前,因為中文不好跟病人的溝通也不好,但是因為吸痰的行動感動了病人,其他病人也開始相信這個外國人醫生是真心想幫助病人。
我覺得要是那個時候有很好的醫學華語老師,就可以幫忙台灣醫生的看病工作,跟病人溝通比較容易,可以幫助更多病人。
現在台灣有很多外國籍看護,也是在做照顧台灣老人、病人的工作,他們也很需要專業的照護華語訓練,讓台灣的老人照顧更有品質。

素素 (未驗證) ・ 2012/03/09 17:12

台灣在日治時期醫療系統已經相當普及.水準也很高.應該省思為何台灣會變成如此的落後

SMART (未驗證) ・ 2012/07/21 08:52

很感動畢嘉士醫師為台灣同胞作許多醫療照護,連台灣醫護人員可能都不敢做醫療工作,這些使我們反省我們由心要轉化、價值需改變,不僅要問對於全國護理學生不到1成畢業生投入臨床職場,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育英SMART

育英 - 育辰 (未驗證) ・ 2012/07/21 23:58

畢嘉士醫師雖然不是台灣人,但他熱愛台灣的人民,是病如親,視病如友,叫他台灣醫生一點都不為過,之前學校老師有分享她幫自己小孩用口吸自己小孩膿稠鼻涕的故事,那時我就覺得母愛真偉大,但看到這則影片時我才發現,原來大愛滿天下,還有人願意犧牲自己來拯救他人,這種行為真是可貴。
如果現在的醫護人員人人都能用愛來診救病人,相信我們的醫療體系會更完善,醫療資源也會更充實。

育英 糖 (未驗證) ・ 2012/07/22 10:00

人在束手無策時所做的舉動總是會驚人,影片中提到畢醫生用橡皮管幫被痰噎到的患者吸取痰液,這舉動雖然令人擔憂後果,但畢醫生說這是他應該做的,人總會為了付出後的代價而怯步,這豈不是依自己為中心了嗎?
代價總是會讓人害怕,但也回饋了原本自己做不到了事。
在實習時的患者知道我們是護生,而會表現出對你專業懷疑的態度出來,但我們只要將自己知道的訊息告知患者和提供自己能力範圍的協助,經常關心患者,時間久了患者也對你產生信任不再像剛開始那樣。

育英-佩昭 (未驗證) ・ 2012/07/24 13:29

健康照顧所需的人力與資源非常龐大。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或部分較為弱勢的族群更需要有像畢嘉士醫師這樣具有信仰的支持力量或具有堅定的奉獻精神之人。從事服務工作的人群,確實應盡量培養或建立適切的價值與信念,如此將使其與受服務之人群受惠。

YU ying (未驗證) ・ 2012/08/22 12:49

吸痰的行動...照護的情操...是令人感佩...無法以言語形容

YU ying (未驗證) ・ 2012/08/22 13:11

吸痰的行動...照護的情操...是令人感佩...無法以言語形容

記者周傳久回應yu ying (未驗證) ・ 2012/08/23 00:37

其實不一定大家都要來吸痰
重點是當時為什麼發生這樣的事以及甚麼樣的照顧與生活價值觀與信念導致這樣的行動發生
我們現在的照顧服務也可以重新思考價值與信念
以及怎樣落實在未來的照顧服務

YU (未驗證) ・ 2012/09/03 13:32

畢醫師由口吸痰的舉動讓人見識到了真正的視病猶親,也讓人省思到目前台灣的醫療因評鑑制度與健保的關係,導致工作繁忙,越來越無法做到視病猶親。

記者周傳久回應yU關於視病猶親 (未驗證) ・ 2012/09/03 15:45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挑戰與因應方式
只要價值觀清楚
大家可以一起想更好的方式
所以
價值觀
溝通和團隊都是可以努力的
畢醫師直到今年快九十了
還在努力救援一些人
只是方式更新
熱誠不變

成大JASON (未驗證) ・ 2012/11/10 11:44

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師為何會有「台灣醫師」的稱呼?難道遠在挪威的他和台灣有任何關係?這是我一開始的疑惑。但是在看完了這個報導後對畢嘉士醫師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五十年前他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治療痲瘋病患者,用無私和大愛的精神給予病患信任和尊嚴,尤其是他幫病患吸痰的過程更讓人感動,讓我思考到醫師的使命到底是甚麼?而社會醫療對病患所應做的努力又是甚麼?
這個報導也同時讓我體認到職業的價值觀與信念必須回歸到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最初本質,才能將其功能與價值最大化,現今台灣社會所缺乏的正是人們面對自身工作沒有使命和責任感,導致社會許多需要被關心的議題被忽視,唯有每個人發揮自身一份心力去關注並且做些行動,如同「台灣醫生」畢嘉士一樣,整體社會才有改善的空間。

成大台文 佩緯 (未驗證) ・ 2012/11/10 18:31

此則報導引發我對我未來工作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啟發。

身為學生的我們如斯注重知識的吸收、專業技能的磨練,目的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回答:想要在出社會後能有好的發展、找到好的工作;有些人則會說:想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許這兩種回答並不衝突,有人可能認為,取得好的工作的同時依然可以實現助人理念,確實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但仔細分別,兩者也不完全相同,差異在出發點的不一樣。

應該這麼說:在你的心中,透過工作想要實現的先是「維持自己的生存/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還先是「服務他人的理念」?我認為,這則報導正是對於後選擇後者為工作目標的最佳佐證。畢嘉士醫生來台工作,但卻不僅僅將之視為「工作」,而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正是這樣的觀念導致完全的不同的處事態度。

我崇拜社會中許許多多將「使命感」為優先考量的人物,例如在我們眼中視為社會地位較低的做資源回收的老人,卻因為一天天廢棄物的撿拾,而捐了一位中高社會人士一生中也不會捐出那麼多數量的金錢。老人家富有嗎?不,但他的行為卻將他的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這種為了別人付出的人,比任何人都高貴。而這樣高貴的人,今天藉由影片我又看到了一個,「台灣醫生」畢嘉士,他的精神令我動容。

很難想像,一個人會為了其他素昧平生的人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假若生病的是自己的孩子,人們有理由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對陌生人?甚至生病的陌生人?恐怕需要堅定的信念支撐!畢家士是很好的典範,讓我們省思應將「工作」如何定位,以及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他人,使我感悟良多。

同發言人 (未驗證) ・ 2012/11/10 18:53

In reply to by 成大台文 佩緯 (未驗證)

為畢嘉士正名:
倒數第二行錯字(家→嘉),自首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