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當「超級公民」請點進來看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簡稱公民會)將於20日上午與台北市議員王閔生、許淑華、楊靜宇、戴錫欽四位共同召開「號召台北市超級公民」記者會,並宣佈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正式成立。出席記者會的有台北市議員許淑華、楊靜宇、戴錫欽,王閔生議員辦公室主任陳冠儒,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王唯治(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召集人)、文海珍(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張中模(台北市眷村心文化協會執行長)。這是全國創舉,會中也宣布招募台北市關心公共事務、希望有機會改善市政的「超級公民」一同加入「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行列。
報名網址
https://tcpa.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3
公民會理事長何宗勳表示,這是一個全台獨家的創新機制,主要引進自丹麥Gentofte城市的議會政策實驗平台,並結合台灣本土化實踐經驗改良而成。期待不同與台北市目前的公民參與模式,如「參與式預算」、「i-Voting」或是座談會、公聽會,這個計劃能夠真正將公民納入公共決策模式,不僅使公共政策更貼近民意,更能夠創造公民(團體)、市府及議員多贏的局面。
丹麥的城市Gentofte為了讓更多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由市議會組一個「政策制定小組」,小組成員是由五位市議員和十位公民組成,目的是協助市議員更能了解市民角度出發的公共政策。而透過市議員來監督市政府落實主要執行。Gentofte目前已經發展了八個專案委員會,每個委員會有5位市議員,10位符合資格的公民,3-4位市府專員。三至六月會議期間,每次開會2-3小時,然後提出政策建議。這樣經驗也被其他國家學習沿用,挪威現在也有4-5個城市在嘗試這種新模式。
「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由公民會發起運作,並獲得台北市議員王閔生、許淑華、楊靜宇、戴錫欽跨黨派支持合作。期盼藉由搭建連結「積極公民」、「公民團體」、「議員」及「市府」的四方參與公共事務平台,透過將公民納入公共決策模式,真正好的公民意見才有機會發揮影響力,讓公民參與不再淪為形式。初步階段先由公民參與經驗較為豐富的台北市作為示範,未來期望能進一步擴大,並吸引其他縣市效仿運作。
台北市議員許淑華表示目前台北市大部分的公民參與制度只是「一次性」的公民意見徵詢,例如舉辦公聽會、座談會等。這樣的「公民參與」恐淪為形式,變成「拋棄式」的工具,公民只能提出單向建議,很難有機會和政府部門、議員共同討論政策。透過「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可以避免公民參與形式化,讓更多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加入,也能幫助議員對市政監督及改善提出更多元、更深入的質詢。
台北市議員楊靜宇表示,公共政策無分藍綠,所有的地方公共議題都與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的重點在於生活化的政策,目前規劃分為「生態保育」、「教育文化」、「動物保護」三個議題分組,未來會視運作效果評估擴大議題類別,讓更多關注不同議題的公民來參與。
台北市議員王閔生表示,去年曾與公民會共同舉辦台北市公民參與願景記者會,台北市大力推廣「公民參與」、「開放政府」,目前的公民參與方式有舉辦議題性的座談會或公聽會,以及提供日常性的首長信箱、市民熱線、政府粉絲專頁反映意見之管道。「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則是能夠發揮更直接、更長效的功能,期待台北市民的加入。
台北市議員戴錫欽表示,議員面對市政、公共事務需要探詢公民意見的時候,其實不容易與積極的公民或公民團體產生連結,除非是重大的或極具爭議性的議題,才會讓大眾及公民團體的意見有機會被融入。因此平時公民的意見分散、沒有機會被重視,十分可惜。透過「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召集人王唯治指出,「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與「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儘管名稱有些類似,然而在功能、方式、運作、資格、經費及期限等方面皆十分不同。「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的功能是對政府政策監督,並以議會立法體系為核心,並屬於議題性分組,由有興趣的公民組成,經費也是民間自籌,可以長期運作沒有任期限制。
今日出席的台北市公民團體代表,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理事長文海珍及台北市眷村心文化協會執行長張中模皆表示,台北市府現行的公民參與制度不論在法規面或資訊公開上,都還有待加強。同時也大力支持「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創新計劃,並期待更多公民或民間團體代表加入。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