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大腸直腸癌早期沒症狀 醫生告訴你「糞便潛血檢查」有多重要

2019/10/30 11:39
5,182次瀏覽 ・ 40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林明佑/彰化報導〕大腸直腸癌已經奪走多名知名藝人的生命,彰化縣50歲賴姓婦人從沒不舒服的症狀,最近又看到余天女兒余苑綺與直腸癌博鬥的新聞,今年50歲的她警覺應該接受健檢,第一次成人健檢就檢出大腸有腫瘤,幸好只是原位癌,沒轉移到其它器官的風險,她才鬆了一口氣,立刻接受大腸鏡切除腫瘤手術。

照片

惠來醫療社團法人宏仁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江明師說,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連續11年排名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首位,每年新增約1萬5000名病人,50歲以上佔了九成,大腸直腸癌早期沒症狀,當胃口不好、體重減重、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形狀變細或排便有急迫感,已是第二甚至第三期。

照片

賴姓婦人表示,家裡開店做生意,作息規律,沒特別愛吃燒烤食物,睡前也不會大吃大喝,她看新聞報導余天女兒余苑綺直腸癌復發,一方面覺得自己應該使用國健署提供的大腸癌篩服務「驗看嘜」,一方面自認「沒那麼衰吧?」結果驗出糞便有潛血陽性反應,令她驚訝不已,立刻接受醫師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靠近直腸的大腸有一顆約兩公分大腫瘤,判斷是原位癌,手術後她也請教醫師「以後如何預防,大腸才不會再長出腫瘤?」

照片

江明師表示,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表面不正常增生的腫起組織,分為增生性息肉與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通常長在乙狀結腸或直腸,外觀是微小而較平坦的突起黏膜,顏色和周邊黏膜相同或略白,這種息肉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很低,多半不需處理。

腺瘤性息肉有時是癌症的前身,長在大腸各個位置,顏色偏紅而且形狀多元,但腺瘤性息肉也有良性,如果腫瘤還在大腸的黏膜層,有一層膜包覆,沒有浸潤到粘膜下層,稱作原位癌,只要沒轉移,病人接受大腸鏡切除,可以根治,如果到了大腸癌第一期,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也高達95%以上;假如腫瘤周邊呈不規則狀,則要進一步化驗是否已轉為惡化腫瘤,開始擴散轉移。

根據調查和統計,透過篩檢發現的大腸癌病患,半數是零期(原位癌)或第一期,50歲以上男性經由大腸鏡發現腺瘤性息肉的比例約30%,女性15%至20%,即使拖到第二期才檢出,5年存活率仍有80%,但有不舒服症狀才檢查和治療,第三期存活率降到60%,台灣每年約5700多人死於大腸癌。

江明師指出,很多癌症早期都沒症狀,民眾以為身體沒不舒服就不定期健檢,尤其像大腸息肉癌化較緩慢,如果是小腺瘤,往往5至10年後才會演變成大腸癌,無聲無息更容易被忽略,唯有定期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才能發現,幸好大腸原住癌切除後不容易復發,第一期、第二期的治癒率很高,只要把握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早期的原位癌甚至可以不用開刀,單純用內視鏡就可以切除,只要日後定期追蹤,就能擺脫大腸癌的死亡威脅。

老化、肥胖、吸菸、過量食用酒精、常吃低纖高油脂食物、攝食蔬果量不足、缺乏運動,或罹患炎症性腸病,都可能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江明師建議民眾多吃新鮮水果,改以魚肉、瘦白肉取代紅肉,多吃汆燙蔬菜,養成規律運的習慣,多利用國健署提供的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只需要帶回採便管,使用採便棒在糞便上來回沾幾次放入套管,送到符合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就可檢查糞便。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