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同樣由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催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與「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比較圖。
文:何宗勳理事長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成立就是相信「公民」可以改變「政治」的力量,而工具與人才培育是當中的關鍵。進入NGO快三十年,在筆者任職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時才有機會展現研發「監督」的工具,到了台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因為必須親自投入政策遊說與改變,也發現政策改變需要超越藍綠支持。因此,願意和我們站在一起打拼的優質政治人物我們都全力支持。
長期下來,我也發現運動能量要累積,人才培育還是關鍵。近十年我更發現青壯銀髮族的力量,尤其沒有工作壓力又對公共事務熱情人,我很幸運在動保界我找到最敬重王唯治大哥,他高階公務生涯退休之後投入公民運動就是典範。今年年初,好友簡赫林副教授提供一個丹麥Gentofte城市的議會政策實驗平台,讓我興起結合台灣本土化實踐經驗改良而成「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的念頭。
這個丹麥的城市Gentofte為了讓更多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由市議會組一個「政策制定小組」,小組成員是由五位市議員和十位公民組成,目的是協助市議員更能了解市民角度出發的公共政策。而透過市議員來監督市政府落實主要執行。Gentofte目前已經發展了八個專案委員會,每個委員會有5位市議員,10位符合資格的公民,3-4位市府專員。三至六月會議期間,每次開會2-3小時,然後提出政策建議。這樣經驗也被其他國家學習沿用,挪威現在也有4-5個城市在嘗試這種新模式。
而為了記取幾年前催生「台北市政府公民參與委員會」無法落實理想的教訓,這個「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實驗計畫,我決定親自操盤運作。而本計畫要成功就需要有理想跨黨派議員支持,經過各方推薦與聯繫,我們獲得民進黨王閔生與許淑華、國民黨戴錫欽與無黨楊靜宇四位優秀議員全力支持,在今年6月20日正式成立。期盼藉由搭建連結「積極公民」、「公民團體」、「議員」及「市府」的四方參與公共事務平台,透過將公民納入公共決策模式,真正好的公民意見才有機會發揮影響力,讓公民參與不再淪為形式。初步階段先由公民參與經驗較為豐富的台北市作為示範,未來期望能進一步擴大,並吸引其他縣市效仿運作。
這個「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期待不同與台北市目前的公民參與模式,如「參與式預算」、「i-Voting」或是座談會、公聽會,這個計劃能夠真正將公民納入公共決策模式,不僅使公共政策更貼近民意,更能夠創造公民(團體)、市府及議員多贏的局面。
目前台北市大部分的公民參與制度只是「一次性」的公民意見徵詢,例如舉辦公聽會、座談會等。這樣的「公民參與」比較容易淪為形式,公民只能提出單向建議,很難有機會和政府部門、議員共同討論政策。而「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可以避免公民參與形式化,讓更多關心公共事務的公民加入,也能幫助議員對市政監督及改善提出更多元、更深入的質詢。而議員面對市政、公共事務需要探詢公民意見的時候,其實不容易與積極的公民或公民團體產生連結,除非是重大的或極具爭議性的議題,才會讓大眾及公民團體的意見有機會被融入。因此平時公民的意見分散、沒有機會被重視,十分可惜。透過「台北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我們對此平台寄與厚望,但成立容易,找尋積極公民可難。成立之後,以「超級公民」為號召,雖然沒多久12位報名就額滿,然後第一堂課就出問題,大多報名又臨陣脫逃,所以延到第二週才正式開課,五位學員最後完成培訓。之後提出方案,又因為門檻高需要耗時耗力,最後產生三位提案,但為了求慎重,又花很多時間修正,延至11月12日第一場公民提案「法規的落實與稽核-落實販售指示用藥應依規定諮詢藥師討論」在楊靜宇議員協助下總算順利完成,會議也意外有媒體願意捧場,官員回應也非常具體,這算是跨出成功第一步。
這個計畫議會本會期會有三個公民提案,明年上半年度會期還會操作一次,所有SOP如果研發順利,全新結合民意代表、公民團體與公民代表的「各縣市議會公民參與政策委員會」就可以全國複製,那公民運動將又邁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