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藍染復生機 三峽子弟共傳承
NS. 三峽街景
標一:深耕教育在地文化 傳承手工藍染
走在三峽老街,抬頭可以看到早期因為染坊一條街時期所留下來的古蹟牌坊,在地文史組織也透過推行深耕教育,讓孩子們更認識自己的家鄉,而幕後的推手就是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劉美鈴:「(協會裡面的)這群老師,大家都很有心,那還有一些是三峽在地的婦女,試試看這個(藍染)到底是什麼東西,那以至於在好奇心跟一個對這個東西不清楚的狀況下,大家都願意去做,所以就開始做了這個復原的動作。」
標二:決心返回故鄉 復興之路就此展開
青出於藍染工坊的店長劉永豐是三峽在地人,原本是投影機銷售經理的他,因緣際會之下開始接觸到藍染。藍染的美讓他無法自拔,因此毅然決然離開原本的工作,回到家鄉,開始復興藍染,轉眼已是七年。
劉永豐:「六七年前,開始接觸到社大的一些在地鄉土的教育。我本來對故鄉一無了解,後來發現哇越學越多,我就覺得哇我們的故鄉原來有這麼多精彩的故事,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在做這樣(復興藍染)的東西,我從來沒有把它變成困境。」
標三:製作過程繁複 師傅堅持老手藝
店內一樣樣的作品,都是由師傅親手製作而成,因此每個藍染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師傅的帶領下,民眾可以染出想要的花樣,其中以綁紮染最容易學習。
橡皮筋具有防染的作用,根據橡皮筋的綁法不同,能染出不一樣的花紋。將綁好的染布浸泡在染缸當中,耐心搓揉,讓染料滲透到每個纖維,經由氧化的過程,讓原本綠色的染液氧化成藍色,重複同樣的動作三次。最後,將橡皮筋拆開晾乾三十分鐘,就能製作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藍布。
標四:化逆境為轉機 靠的是一股熱忱
為了復興這項傳統技藝,劉永豐遇到了不少難題。由於經費的不足,導致原先的展示館經營不善,彷彿廢墟,沒有任何人願意進駐。但靠著對藍染的熱情,他決定一手接下這份重責大任。
劉永豐:「(本來)這個地方是為了推廣藍染而蓋的,公所後來邀請這些藍染的老師要來經營,沒有人願意經營,後來我們就覺得這邊很好。所以我們就寫計劃案把它標下來,可是一開始很辛苦,所以慢慢的改善到今年是第五個年頭,才有像現在的這樣的狀況。」
標五:傳統技術推文創 「染」起新商機
老一輩的三峽藍染師傅們,期盼更多在地青年投入復興的行列,希望透過年輕人的勇氣與創意,讓傳統技藝再次充滿生機。
陳柏安:「(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呢,把它(藍染)跟其他的不同的項目跨界結合在一起,比如說像在甘樂文創,我們會有就是藍染加用餐,或者是加其他的體驗項目,或者是導覽等等。那讓它變成是一個包套行程,遊客來到這邊之後呢,除了做一個染布(體驗)之外,(同時)我也可以吃飯,也可以去做社區的導覽,古蹟導覽等等這樣。讓他(遊客)呢,透過這整個包套行程更了解,三峽這裡的在地文化。」
標六:豁「染」開朗 傳統工藝新生命
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來到三峽體驗在地的藍染文化。一張張的照片,都是他們累積數年而來的回報。一群熱愛藍染的青年,為了讓藍染這項傳統技藝不要就此失傳,回到自己的故鄉,也希望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藍染再次重生,並且遠遠流傳下去。
記者陳沁琳 張赫倫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