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專業學養 在地知識

2020/01/18 07:00
2,686次瀏覽 ・ 3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緣由:報導「專業學養 在地知識」

時間:108年9月5日(四)

地點:台北市

音樂: 創用 CC by 世界音樂鋼琴 Beautiful Piano Musi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Im11-0JRdM

參考資料

1 經濟部水利署

口白:

照片

水利 水土保持工程師 在規劃設計時

應有 系統性的思維

除了 需有專業的 學養以外

還需到現場 親自調查體驗

並參考 在地民眾提供的 訊息或知識

 

那這個 就需要 有系統性的思維

所以 我是期待我們的工程師

不要變成什麼都是SOP

要用 多一點點的心

去體察 環境的變化

這環境的 變化裡面 包括

去現場 看看

流速五米的流速 是多快

去現場 感覺到 那個濁度

超過一萬的NTU的濁度 水是多濁

去感受一下 流量

是 一百CMS的流量 是多大

要有那種尺度的概念

否則 現在大家 都依賴程式啦

那接完地氣了之後 去了解一下

我們講的學術的用法

叫做 在地的知識

因為現在的河川

你去調查 你去測量的河川

是不是洪水來的河川

洪水之前 是怎麼樣

以前是怎麼樣 這要了解

其實 臺灣很多的河川

都有那種 退水迴淤的狀況

尤其是 我們山地型的河川 或是野溪

大水來的時候 他的底床 並不是

那個地方的底床

以前我看過 濁水溪的治理

只要表面流速 增加一米

下面就會有一米的移動層

所以 換句話說 我們現在看到的河床

可能不是 洪水來的時候的 河床

但是這些狀況 我們工程師在那個當下

很少有機會 能在親臨現場

所以 多去問當地的民眾

其實可以有很好的了解  這在地的知識

在地的知識 然後結合你的專業

然後跨機關的去合作

我剛剛講的

有一些可能是短期 可以有很好的處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