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德協會活動實錄】2020男同志族群性健康議題助人者工作坊|莊登閔博士篇

文字-A A +A

2020男同志族群性健康議題助人者工作坊

時間:2020/2/17(一)

主題:多重社會、心理健康狀態與家庭主義對臺灣男同志無套性行為的影響

講師:莊登閔 博士

紀錄:陳政隆 社工

莊登閔博士分享其博士論文,以「疾苦糾結理論」(Syndemic theory)來分析過往的創傷經驗是否會影響個人的性行為,並探討華人文化中的家庭主義如何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個人的性行為決策。

疾苦糾結理論是醫學人類學者Merrill Singer於1996年提出,如同Syndemic一詞為共病的意思,疾苦糾結理論關注社會環境如何對健康造成影響,疾苦糾結理論的定義是:某個特定族群具有兩個或以上的疾病或健康狀態相互糾結,這些糾結的疾病或健康狀況是社會環境所導致,疾病或健康狀況的相互糾結使得該人口群遭受生理、社會或行為的負荷,舉例來說,因為過往遭遇的性暴力、藥癮及性汙名等相互糾結,進而影響個人無套性交或是感染HIV。

家庭主義則是指將社會普遍將家庭的重要性置於個人之前,追求家庭的成就及價值勝於個人的成就追逐,國家亦以穩固家庭為基礎提供各項支持政策。擁抱家家庭主義文化價值的,除了華人,拉丁族裔亦是。

解釋完兩個理論後,莊博士分享其研究設計,其指出過往的研究發現許多同志都經歷兒童時期的情緒疏忽或暴力以及內化恐同,因此在其研究中期以童年經歷的身心暴力、內在恐同、同儕霸凌及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等因素是否彼此糾結而影響同志的無套性行為及哪個因素最具影響。又家庭主義如何影響同志的心理健康及性行為。

研究發現,相對於沒有經歷五種社會心理健康狀態的受訪者(童年肢體虐待、童年性虐待、伴侶暴力、內在恐同及甲基安非他命),經歷三種以上,有2倍的機率發生無套性行為,內在恐同及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糾結互應則是沒有此經驗的20被機率發生無套性行為,童年肢體虐待及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糾結互應則是5倍的機率。

家庭主義上,家庭支持程度越好及苦糾結狀況越少,推測家庭主義會影響使用成癮物質的程度,也進而影響無套性行為,但也有研究顯示,家庭支持度並不限於血緣家庭,有好的再組家庭(chosen family)支持,也有助於個人的身心狀況。

從研究結果來看,要因應個人的性健康,必須同時處理其過往的創傷經驗、並建置良好的支持系統,建議在實務工作中建置相應的服務來協助朋友處理過往創傷。

觀看更多活動報導>露德協會官方網站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03.01

台灣露德協會

加入時間: 2011.03.01
575則報導
21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露德協會活動實錄】2020男同志族群性健康議題助人者工作坊|莊登閔博士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