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小農「灌溉」心中的好媒體
【記者鍾佳紜、陳琮文/台北市報導】網路發達加上媒體分眾化,越來越多中、小型的網路媒體以不同議題吸引不同讀者,媒體小農發起媒體小農計畫,讓每個讀者成為媒體界的農夫,只要捐款後點選文章旁的灌溉按鈕,就能直接贊助好新聞,鼓勵讀者用實際行動灌溉心目中理想的媒體。
媒體小農灌溉機制 支持中小媒體發展
在台灣經營媒體不易,源於民眾的閱讀習慣,多數人接觸新聞內容都是透過網路媒體,但媒體公司為了追求點擊率,吸引廣告商投放廣告,快速的生產大量的新聞,並在社群上重複播放大型主流媒體的新聞內容,限縮中小型的媒體曝光的機會。
眼看如此艱困的媒體環境,四年前由中研院院士朱敬一為首,號召傳播界學者,如前中正大學社科學院副院長胡元輝、前文化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葉明德、前輔仁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吳宜蓁,發起「媒體小農計畫」,希望透過群眾的力量,小額贊助新聞二十塊、五十塊、一百塊的金額,鼓勵讀者用實際行動支持中小媒體的發展。
灌溉新聞的方式很簡單,到媒體小農的官方網站註冊成為會員,透過每個月固定捐款、單筆捐款,或是輸入序號,將捐款金匯入媒體小農平台,即可換取等值的灌溉金。與媒體小農平台上合作的媒體,在新聞網頁上將出現「媒體小農灌溉按鈕」,讀者若看到值得肯定的新聞內容,即可透過灌溉按鈕進行灌溉二十元、五十元,或是一則最多一百元的金額,平台扣除百分之八的的營運成本,其餘直接匯入單篇文章。
同時為使用者整理灌溉紀錄,整理可能有興趣閱覽或灌溉的內容、定期公布灌溉排行榜,以及募集獎品獎勵,如累積灌溉點數達到兩百點,即可領取商品。社團法人台灣媒體小農協會執行秘書陳啟勳說,未來也將推出媒體小農相關的紀念品,如紀念啤酒、紀念筆記本,希望能夠鼓勵各位小農們多多灌溉。
陳啟勳說:「媒體小農與一般媒體訂閱機制不同在於,民眾閱讀完一篇新聞之後,覺得值得鼓勵,才贊助一點灌溉金。」灌溉金直接性的支持單篇文章,或是媒體內特定的作者,能讓新聞作者有更多的認同感。
理想與實際的差距 增加行銷手法尋解套
媒體小農於二〇一六年七月成立社團法人台灣媒體小農協會,二〇一七由共同起人共同發想灌溉機制並對外公開,媒體小農平台的程式碼由藍星球科技負責開發與維護,至今邀請超過三十五家新媒體入平台,如苦勞網、上報、社企流、放映週報、哲學新媒體等。多數媒體由媒體小農成員親自拜訪說明計畫而邀請加入。
與媒體小農合作之一的新媒體「哲學新媒體」,創辦人鄭凱元表示,媒體小農的灌溉機制以及公開的灌溉名單,能夠實際的鼓勵作者。他也說:「我們也發現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新文章不一定會得到灌溉,反而是舊文章的灌溉金較多。」媒體小農的灌溉制度,能讓讀者回朔回顧喜愛作者的所有文章,也能讓媒體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曝光的機會。
經歷三年的營運,陳啟勳有感而發,「除了從事新聞相關的人,其實很少人聽過小農計畫,就算聽過,很多人也支持我們的理念,但『認同』卻不代表就會進一步去捐款。」陳啟勳也點出問題,大多會使用媒體小農都是非常小的網路媒體,以一個小眾的身分,在幫同樣小眾的媒體推廣,以至於讀者群一直都是某一部分同溫層,一直沒有辦法擴散。」
後期為了維持平台正常運作,招募行銷企劃同仁,希望能透過更多元的行銷手法,讓大眾認識媒體小農。陳啟勳說:「最明顯的例子是從去年開始,我們每一季都會公布灌溉報告。」在官方的臉書及官網上,都能看到公開透明的捐款數據,除了讓民眾知道大部分的捐款流向那篇新聞或是哪家媒體,也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媒體小農的成效。
灌溉先鋒隊 加強培養新聞付費習慣
為了招募更多人加入媒體小農,二〇一九年十月開始展開為期半年的計畫 — 「灌溉先鋒隊」,由文化部指導及提供部分資金,每個月開放一百個名額,提供每位隊員等值於一千五百元的灌溉金,讓隊員能夠實際操作媒體小農的灌溉制度。台灣媒體小農協會行銷企劃許鈺昕說:「讓成員能實際支持好新聞、好媒體,培養讀者新聞付費的習慣,同時希望也進一步推廣媒體小農。」
經歷幾個月的計畫施行,許鈺昕也得到一些讀者的回饋,讀者提到他們想參加灌溉先鋒隊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讀者平時並沒有夠的錢去贊助媒體,灌溉先鋒隊提供他們很好的機會能夠實際贊助喜歡的作者或媒體;另一方面,成員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將灌溉金使用完畢,促使他們主動尋找文章閱讀,這樣「義務性」的灌溉,讓他們的閱讀量增加,無形中也幫助他們提升媒體識讀。
「一直以來我們都不知道讀者的樣貌是什麼,比較像是被動的提供一個系統,讓讀者灌溉」,許鈺昕表示,和讀者還是有距離,為了能更貼近讀者,去年開始,媒體小農推出問卷,希望在行銷上能貼合讀者的要求。
在分析問卷中,許鈺昕發現一件特別的事,「當我們問他們說,你們灌溉希望得到什麼的回饋,有百分之六十的人都說他們是不求回報的,讓我感受到他們是真心關心媒體環境的一群人。」
「除此之外,不知道為什麼,也發現使用媒體小農的大多以北部人居多,是我們覺得比較意外且可惜的地方。」許鈺昕表示,網路普遍性並沒有讓媒體小農的使用率同步於不同地區,他們嘗試找出答案,也正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能推廣到全台各地。
去年開始,媒體小農參與許多公開場合,如同志大遊行、共生音樂祭等,到現場擺攤,邀請現場民眾註冊成為會員,一起參與媒體小農計畫。希望透過面對面的機會,能跟觀眾或是讀者建立不一樣的連結關係,有望突破網路的同溫層效應,也希望能將媒體小農的理念擴及更多區域。
灌溉先鋒隊的成員,可以得到一千五百點的灌溉金,且必須在期限內使用完畢。 攝影/鍾佳紜
媒體小農的灌溉制度與一般媒體訂閱制度的不同。 製圖/陳琮文
社團法人台灣媒體小農協會在去年的同志大遊行到現場擺攤。 圖片提供/媒體小農
媒體素養課程上路
「近期有一些突破,我們嘗試把媒體小農和媒體素養、媒體識讀教育結合。」基於一〇八課綱中的媒體素養課程,教育部積極與媒體相關單位合作,希望媒體能協助提供學校媒體素養課程、講座,或是教育資源,其中媒體小農也是合作對象之一,去年也到新北市板橋高中進行媒體識讀的課程教學。
陳啟勳特別指出,許多學生在閱讀網路新聞,第一個就不會注意新聞的時間,也不會注意新聞的消息來源,「網路新聞是媒體小農特別重視的一塊,我們很單純的從帶領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始,帶他們實際操作,學習如何正確的閱讀新聞。」
陳啟勳到板橋高中進行媒體素養課程,教導學生如何辨別假新聞。 圖片提供/媒體小農
幫助他人也壯大自己
媒體小農持續和新的網路媒體合作,近期如「卓越新聞獎電子報」、「Right Plus 多多益善」等十家合作夥伴加入,在近三年的合作過程中,陳啟勳也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很多的合作夥伴都是小媒體,他們從個人變成協會,然後再從協會變成公司,在台灣這樣艱困的新聞環境下,還是能慢慢的成長、茁壯,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
「回想當初,媒體小農原本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組織,隨後慢慢招募人員,一點一點的成長,直到現在。」媒體小農和現今合作的網路媒體夥伴一起漸漸茁壯,成長的過程,也繼續招攬更多成員加入他們的行列,希望更多人能和他們一樣,用行動灌溉台灣的媒體環境。
採訪側記
採訪結束後,陳啟勳給我們一人一片葉子,上面寫著:「媒體令人失望,但罵到口乾舌燥,媒體也不會因此變好。」許鈺昕說:「這是媒體小農形象影片中的一句話,這片葉子上的序號含一百元的灌溉金,邀請你們一起加入媒體小農的行列。」今天的採訪雖然結束,但卻開啟了我們對更多網路媒體的關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