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學習雙月刊】愛筵社會服務協會專訪
原鄉「好」客棧,綻放女子的光芒
桃園市愛筵社會服務協會
理事長馬莉菁專訪
校園記者/吳孟庭、方薏婷
隨著時代的演進,政府持續推動性別平等政策,如修正並頒布「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男主外,女主內」已不再是主流,愛筵社會服務協會透過協助原住民婦女團隊的組織及建立,讓原住民女性認識社會福利的資源,吸引更多有同樣理念的志工們,回到家鄉服務培育下一代的女性。
從科技業到回鄉服務
愛筵社會服務協會理事長馬莉菁,最早從事於科技業工作,兩年後發現並不適合自己,辭職後在因緣際會下到堂姊的協會學習擔任志工,回到家鄉成為服務桃園市原住民的一員。將協會取名為「愛筵」,是以「家」為出發點,眾人聚集於此,彼此服侍,給予從平地來的遊客及輔導者一個休息的處所,而不是冰冷的服務機構,共享如家般溫暖的氛圍,不讓接受輔導者認為自己是異於常人的存在。
透過從志工服務看見需求,她認為許多原住民婦女,因為家住較為深山,獲得的資源較少,工作發展也因此受限,以培育女性的力量為目標,讓他們勇於跨出第一步,拓展第二專長,啟發多元的興趣,或是扶持由原住民婦女成立原民舞蹈或手工藝的團體,運用社會上更多的補助資源,做為性平宣導倡議的模範,並且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向前。
服務別人也是服務自己
兒童及婦女在社會上被家暴的比例普遍居高,理事長分享了一位受暴婦女的案例,當初見到她的時候,總是面容憔悴、披頭散髮的,後來經過一天一天的相處,發現栽培植物是她的特長,藉此給予她更多的肯定及讚美,站在陪伴者的角度,如朋友一般排解她的憂愁,像在心中種下的苗,隨著時間發芽,到現在成為協會裡的夥伴之一,最後會開花結果一般,走出心中埋藏的陰影,成就更好的自我。
看見婦人在心境上的轉變,理事長的志工經歷也有所成長,從一開始和受暴者自怨自艾,一起陷入負面的情緒當中,後來發現這樣的方式並不能真正改變他們內心的困境,透過與其他的個案接觸,認知到鼓勵和陪伴才是在關懷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因為如此,她們在日後更成為志願服務的力量,和理事長共同關照同樣遭遇的婦女們,延續心中的溫暖直到今日。
性別平權的傳承
將活動舉辦在基地,居民因為高山的不便性,部份家庭又沒有交通工具,只能搭乘長途耗時的大眾運輸,長途跋涉不免讓人想打消念頭,因此他們透過走出原本的據點,以行動劇或桌遊等形式到山區裡其他的部落和校園中教育下一代的孩子,提倡性別平權的觀念,像是身為泰雅族的理事長提到,泰雅族傳統的父系社會必須從父姓,不過在現代的法律下也接受孩子從母姓。還有她從以往生活中觀察到大多數原住民女性從事護理、家管等職業,近年來在警察甚至是職業軍人,都能看見原住民女性的身影,社會性別意識的逐漸轉變,使得女性的力量能被他人所看見,改變家庭的平衡,讓家務不再只是女性的責任。
對於未來的展望,理事長希望能結合山區至平地的各種原住民婦女團體,盤點社會資源讓協會能夠傳承下去,她很感謝那些來到協會的婦人,讓她找到助人的價值,回到初衷。
更多中原大學服務學習雙月刊內容:https://is.gd/buIzXx
服務學習中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YCUSL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