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萬華在地關懷 搭建兒老世代橋樑

2020/05/16 16:30
2,612次瀏覽 ・ 1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蔡欣妤、曾語昕/台北市報導】「萬華這個地方,住著很多獨居長者,有些甚至只能一個人承受身體的病痛還有心靈上空虛感,所以我們的角色,就是帶他們走出家門,增添生活色彩。」在環宇基金會的游璧誠社工說。

環宇基金會投入各項服務 注重兒老關懷

環宇基金會提供許多社區服務,與里長的力量結合,關懷萬華地區六個里的弱勢家庭們。環宇尤其注重兒少關懷以及老人照護,萬華地區有著全台北市比例最高的獨居老人與低收入戶家庭,因此基金會在地方上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備感重要。在萬華設立據點的環宇基金會,主要針對兒少服務與老人照護這兩塊為服務主軸。

照片

環宇文教基金會服務項目。 製圖/曾語昕

游璧誠社工投入第一線 盼從預防開始

原先擔任少年輔導委員會社工的游璧誠,經手過許多少年犯罪案件,但接觸到的青少年們大多已發生行為偏差,少年輔導的專員往往僅能在少年們開庭之後,才能給予輔導、導正偏差的價值觀,游璧誠說:「在我們接觸到這些少年時,他們往往已經觸法,即將被送到少觀所,我覺得預防的工作總比做後續輔導的工作來的更重要。」

如果預防沒有做好,僅藉由後續的輔導工作來渴望導正,非常具挑戰性,因為這些孩子大多已經有習慣的生活圈與交友團體,當沒有辦法從根源改善價值觀的偏差,這些孩子們容易又落回到自己的生活習慣,導致惡性循環,「這有點像亡羊補牢的概念,做預防可以在他們走偏之前,把底線採住。」

有一個孩子就讀國小高年級,是一位固定在服用藥物的過動兒,在過動的情況下,更不易學習,且孩子對大人的不信任感非常強。在學校也是老師的頭痛對象,不時會爆粗口等等,更會因為不願聽從導師或父母的教誨而逃學、逃家。因此社工藉由分析孩子的情緒狀況,以及了解近期發生的事件,找出孩子生氣的來源,讓他知道自己行為錯誤之處,以及造成他人困擾的原因,找出內心排斥聽取父母與老師建議的根源,社工期望透過與孩子的內心談話,以朋友的角度,消除排斥感,進而接受與理解長輩的用心,更願意回到學校上課,並漸漸地能與父母坐下良性溝通。

照片

游璧誠社工盼預防兒少犯罪。 攝影/曾語昕

代間溝通、兒老共遊 建跨越世代的橋樑

在現在的世代,祖孫情感的連結日益淡薄,而基金會主要的輔導對象就是青少年與六十歲以上的長者,為了促進代間關係,即使原先兩族群互不相識,但基金會希望透過兒老共遊的方式促進跨世代的交流。

然而,無論是對老人家或青少年來說,要跟不同年齡層的陌生人一起遊玩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老人家擔心年輕人的玩意自己玩不來也難以體會;青少年覺得與老年人不可能玩在一塊,過程容易產生「代溝」。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在兒老共遊之前,基金會會舉辦親子課程,讓老人家與青少年彼此磨合,讓他們瞭解「祖孫」關係的經營與培養以及如何良性溝通。

「兒老共遊一開始是難做的,畢竟年齡層相差甚遠,所以在舉辦代間關係的活動時,行程都要精挑細選,繼能引起青少年興趣,又不會讓老人家覺得難以負荷。」因此在行程的安排上,需要耗費許多腦力籌劃。目前基金會的方法,會讓老人家與青少年一起到同一個地點進行活動,但部分的行程會做微調。曾有一次,共遊活動到五股的河堤旁野餐,其中一個活動便是讓老人小孩一同製作三明治;而下午,青少年則是到河堤岸旁騎腳踏車,或是體驗風帆;而長者們在一旁泡茶聊天,讓兩個不同的年齡層在共融之餘,也能跟自己熟稔的族群玩得盡興。

游璧誠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兒老共遊,安排了一場cosplay的戲劇表演,老人小孩全部打散,分成三組,孩子與爺爺奶奶們一同穿上戲服,藉由各組分配到的道具服裝來編劇,然後上台演出。「這樣的安排是非常新穎的,因為戲劇的部分,阿公阿嬤們有一定的瞭解,而小朋友則是腦中充滿創意,這樣的老少結合,藉由cosplay的演出,真的是笑果滿滿,偶爾還有國台語雙聲道,更有無厘頭的劇情出現,真的是辦過最成功的一次!」游璧誠自豪的笑道。

雖然每一次的兒老共遊活動都耗時耗力,但辦完會發現,年齡層隔閡反而能擦出不同的火花,親密度也會提升,沒有預想中的疏離感,「現在來上課的阿嬤都認識這些小朋友,但都不會叫名字,都用小孩的特徵呼喊:『那個白白的,大摳大摳的那個』這樣大家也都知道是在講誰,十分有趣。」游璧誠笑著分享,眼裡流動著溫暖。

課程多元 為長者量身打造

除了兒少課輔班之外,環宇基金會萬華據點也同樣注重老年人的照護,特別是獨居老人。萬華地區有著相當高比例的高齡人口,街道小巷裡,光是一個里就有多達六千多位的高齡者,而且絕大多數都屬獨居老人。環宇基金會為了讓長者生活跳脫孤單與乏味,開設了許多為老人量身打造的課程,並請到專業的老師來跟長者互動。

社工們會鼓勵習慣待在家的長者以及獨居者多多走出家門,到公園的樹下下棋,或是泡茶聊天。

游璧誠說,室內課程大多吸引女性長者參加,平均年齡八十四歲,最高齡九十五歲,課程內容涵蓋甚廣,有訓練拳擊有氧,幫助長者訓練身體靈活度。而較靜態的課程像是手作高跟鞋紙雕,或是手工編織等等,讓女性長者重拾青春年歲時的拿手絕活,找回自信。

除了阿嬤們較喜歡的室內課程,基金會也鼓勵他們多多外出活動,其中一門課,老師帶著長者來到公園,利用簡單的環保筷做三角形的飛鏢,對老人來說,在課程學到的東西,除了可以做為把玩,在日常閒暇時做實質的運用,也可以回顧童年生活。在鼓勵他們走向大自然的同時,也透過童玩回憶兒時的快樂時光。

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團體裡面較年輕的長者會幫助較年長的同學,幫助他們進行圖形的辨識,或是細緻的手工製作,一同在課程中學習成長,也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為獨居生活增添樂趣,讓他們更願意走出家門,與朋友談心。

而有趣又溫馨的地方是,基金會裡,大多數老師都十分年輕,以二十多歲為主要族群,因此在這樣的教學環境裡底下,意外營造出一種「祖孫」的感覺,一同享受手作體驗的樂趣。

課程的開設,除了增強長者的活動力與健康之外,他們也需要建立內心的成就感以維持生活的動力,對這些獨居的高齡者來說,當生活缺乏價值跟意義性的時候,容易讓人生過的枯燥乏味,失去生活的動力。

定期關懷服務 提供獨居老人心靈窗口

基金會也提供送餐服務,讓據點服務範圍內行動不便的長者不愁三餐,能吃到健康的料理。志工們會針對每位老人的健康需求,請便當店調配不同的料理,考量長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每餐更換不同菜色。在送餐之餘,志工也會叮囑長者按時吃藥、並關注生活起居,甚至會一起共餐,聊聊鄰居們的故事,「所以八卦都是從這邊出來的。」游璧誠笑著說。從陌生到相識進而熟稔,這群老人家生活裡多了一絲期盼,期待每一天固定的時刻,有個人會出現,跟他說說話,帶來暖意。

照片

游璧誠社工到獨居老人家中探訪。 攝影/曾語昕

除了送餐服務之外,社工們也會送民生物資至獨居者家中,基金會提供的物資大多來自企業的贊助及民眾的捐款,因此品項多元,例如一大袋的米,或是飲食養顏兩用的椰子油等等,讓這些弱勢長者們減輕生活經濟壓力。

除了物資上的補給,社工更會藉由每月一次的訪視,與長者談心。街道巷弄內,住著一對低收入戶的老夫婦,而爺爺已經高齡九十八歲。「兩個女兒都在大陸,真的很久沒回來看我們了。」帶著呼吸器的爺爺悲痛地向社工傾訴。隨著年歲漸高,老爺爺的身體機能也開始出現問題,生活逐漸失去活力與色彩,時常向老伴訴苦。「他每天都在喊命運不好,乾脆走了算了⋯⋯」老奶奶難過的說。因為屬於低收入戶,家裡條件不好,兒女也已經多年沒有來探望,最常來關照他們的,反而是基金會的游社工。

這對老夫妻,身上背負著病痛以及繁重的生活壓力,還有不時席捲心頭的絕望感。游璧誠說:「老人家最需要的,其實是心靈上的宣洩出口,尤其是對這些弱勢族群來說,要讓他們有對象可以傾訴,引導他們走出悲觀的思維裡,不然容易對『活著』失去慾望,最後得到憂鬱症而走的案例更是不少。」社工在心靈上給予老人家依靠,盡量減緩負面情緒,「我們能夠分享聽到的案例,讓他們知道,自己並沒有真的那麼差,把握現在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對於已經失去的耿耿於懷。」游璧誠說道。基金會每個月會安排訪視十五人,過程中,更會積極邀請長者出門上課或是參加活動,特別是心情上需要調節的老人家,多到戶外走走,結交朋友,讓生活增添色彩。

照片

高齡九十八歲的爺爺向社工傾訴心聲。 攝影/曾語昕

基金會重視萬華的在地關懷,時常與里長交流轄區內老年人口的生活狀況,以及青少年問題,期望透過積極的行動,給予弱勢族群援助,並促進世代間的融合,讓萬華這個地方能鍍上跨時代共融的璀璨金光。

採訪側記

採訪當日,跟著游璧誠社工一起探訪萬華小巷弄裡的老夫婦,一進家門,奶奶雙手合十,不停的彎腰表達對社工探訪的感謝,看到社工送來的一大袋米以及椰子油,更是滿懷感激的客氣道謝。在訪視的過程中,高齡九十八歲的爺爺,數度轉向坐在一旁的我,訴說著他的日常生活困擾,爺爺說著口音頗重的台語,雖然較難聽懂,但是看著爺爺能夠因為有傾訴對象而釋放出的情緒,讓我意識到,年長者的心靈窗口是何等重要。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