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之愛 在台奉獻半世紀
【劉俊汝報導】提起彰化縣二林鎮,大家可能會想起白米炸彈客,但除了為農民發聲的楊儒門,二林鎮上還有由美籍修女瑪喜樂(Joyce McMillan)一手創立的喜樂保育院,雖然瑪喜樂在今年四月離開人世,但她無私的形象長存在眾人心中,更被當地人譽為二林媽祖。
喜樂保育院位於彰化縣西南二林鎮上,現二林本院收容有一百一十六位智能障礙與多重功能障礙的孩童,萬和養護分院則是一百二十位十五歲以上的身心障礙、失智的院民。這兩百多位院童以及保育院四十餘年的服務,都始於瑪喜樂女士無私的貢獻。
被當地人暱稱為「阿嬤」的瑪喜樂,三十歲在舊金山聽到來自台灣的謝緯醫師講述當時台灣的醫療狀況,就決心要到台灣服務,到了台灣不久,謝緯醫師計畫到彰化二林開設醫院,同時邀請了瑪喜樂加入二林基督教醫院的行列。
當時瑪喜樂體會沿海地區醫療與生活品質的落後,也看到許多的孩子在地上爬行,才知道小兒麻痺的孩子行動如此不方便,阿嬤決心要照顧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為他們建造一個家。
不久後二林基督教醫院正式成立了「附設小兒麻痺保育院」,首批收留了十六名院童,由瑪喜樂負責照護工作。後來改名為「二林基督教保育院」,持續接收小兒麻痺孩童。因為病患人數不斷增加,保育院正式立案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經由世界展望會的幫助,募得款項買地並加蓋了五棟為孩子設計的房舍落成,八十一個孩子住進來,開始提供小兒麻痺學齡兒童教育、輔導、訓練等服務。
瑪喜樂一開始募款難度重重,加上大眾對小兒麻痺的了解不多,喜樂保育院在資金上受到巨大的挫折,所幸基督教兒童基金會為每一位院童在美國找認養人,定期資助孩子的生活與教養費用。中美斷交後,台中東南扶輪社接手,不只繼續資助這些孩童,還提供醫療團隊幫助孩童們。
硬體一步一步的補足,加上台灣小兒麻痺疫苗的出現,小兒麻痺病患逐漸減少,喜樂保育院現托育養護三歲至十五歲中度、重度、極重度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兒童,提供教養及相關服務,O四年加入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及家庭支持服務。
九五年月成立萬合分院後,加入了照護訓練十五歲以上之中度、重度、極重度智能障礙、多重障礙以四十歲以上失智症者,提供更多元的服務。副院長林玉嫦表示,院民多是由縣政府輔助轉置,政府會依個人狀況給予補助。院內也有評估小組會評估個別狀況給予幫助,院方依不同院童的程度給予不同的教育、幫助與職能訓練。
林月嫦也表示:「收入雖然有政府補助以及家屬繳款,但最要感謝的還是社會大眾。」現喜樂保育院有介助人制度,也就是認養制,使得院童受到更多的照顧,加上常常有熱心民眾捐獻物資,如米、青菜、教具等,院內資金收入平穩。林月嫦說,這樣他們可以作更多的規劃以及回饋更多的服務。
喜樂保育院也提供社區教育與連結,教導社區內孩童智能障礙與多重障礙的意義,林月嫦表示:「我們就是一個公開的生命教育園地,喜樂保育院開放給所有人參觀。」因為院童們需要跟人接觸,培養人際互動,而不是封閉的隔離;開放給社區或機構參觀,可以機會教育人們,也讓他們知道這群孩童是那麼可愛,那麼單純。
瑪喜樂阿嬤因年歲已高,造成腦部退化、器官衰竭、失智與喪失語言能力,過去也是喜樂保育院院童的林月嫦表示「阿嬤就像是嚴父與慈母」,阿嬤後期狀況不佳,每年聖誕節以及過年等節慶,畢業院民都會回來看阿嬤,替她祈福,瑪喜樂現安葬於喜樂保育院內的紀念花園,繼續守護著院民們,不曾遠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