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的命也是命」!低碳城市需要氣候正義
也許有很多國際大城市如同Minneapolis一樣,因為過去歷史脈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不平等,讓弱勢族群在氣候變遷下變得「更弱勢」。而缺乏了氣候正義,低碳城市的美好願景恐怕也將難以實現。
美國的抗議現場,民眾高舉標語「黑人的命也是命」、「我無法呼吸」(圖:Wiki Common)
今年5月,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Perry Floyd)在明尼亞波利斯城(Minneapolis)遭到白人警察跪壓頸部,送醫後不治身亡。殘忍的現場影片在網路上瘋傳,引發全美各地大規模的示威抗議行動。這些抗議不但要求改革警察體制,更促使美國民眾積極反省深入社會各領域的系統性種族歧視,都市減碳政策中的種族問題,也重新浮上檯面,被熱烈討論。
事實上,Minneapolis在美國算是較為注重氣候議題的城市之一,該市早在2013年便已提出氣候政策,也建立了「環境正義」工作小組。去年底Minneapolis更與國際對齊,宣布城市的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公開表態支持更有力的氣候行動。
模範低碳城市 反被指控「氣候不正義」
看起來Minneapolis在對抗氣候變遷上走得相當前衛,但令人驚訝的是,近期有當地環境團體跳出來指控,城市的氣候政策仍然不夠重視氣候正義!原因在於黑人群體及其他族裔群體仍缺乏參與氣候政策的管道,弱勢群體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舉例來說,在Minneapolis的北部地區,由於缺乏因應都市高溫的資源(如:公園或綠樹),居民常常得承受比南部更高的氣溫,而這塊區域剛好便是弱勢群體聚集處。
像這類的氣候不正義,其實背後有一套深層的歷史脈絡。學者Jeremy Hoffman等人就從美國108個城市的資料中發現,是因為過去政府推行了帶有種族歧視的住房政策,並未好好整治那周圍的環境,才造成今日城市中的低收入居民及黑人群體,得承受較高的都市氣溫,成為氣候變遷下的高風險及更弱勢族群。
Minneapolis的官方氣候計畫書中,有一張非裔美國人騎著單車的照片,但對當地社群來說,他們的需求遠不僅止於此(圖:Minneapolis Climate Action Plan)
具有種族歧視的住房政策 其實有一套歷史淵源
細細再爬梳具有種族歧視的住房政策,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羅斯福「新政」時期。當時由政府資助成立的屋主貸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HOLC),開始在全國239個大小都市中,依據投資風險將房產劃分成A、B、C、D四個等級,政府及銀行再參考這套標準的分類結果,決定是否提供民眾貸款服務。
在四個等級中,D區是最差勁的,會被劃入住宅安全地圖(residential security maps)上的紅線區。而這些房產被劃上紅線的原因,經常是黑人人口的移入。如此帶有種族歧視的政策,即使在1968年被公平住房法(Fair Housing Act)所禁止,但其造成的「餘毒」仍存留至今,現在於美國許多城市中,還是可以見到種族歧視所引起的隔離現象。
而Jeremy Hoffman等學者進一步發現,過去歷史上屬於紅線D區的地方,氣溫會比非紅線的A區平均高出2.6 °C!這證實了低收入居民及黑人群體所生活的地方,缺少資源去減緩空汙或種植綠樹,社區氣候韌性相較於有錢居民及白人所在地因此更加不足,讓他們得面臨更高的極端氣候和健康風險。
由HOLC所繪製的Minneapolis住宅安全地圖。綠色為A區,藍色為B區,黃色為C區,紅色為D區。北方的居民常面臨比南方地區更高的都市氣溫(圖:Mapping Inequality)
視角拉回全球,也許有很多國際大城市如同Minneapolis一樣,因為過去歷史脈絡,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社會不平等,讓弱勢族群在氣候變遷下變得「更弱勢」。而都市在追求低碳轉型時,若未能提供這些群體更多的資源,以及參與決策的管道,將有可能加劇原有的社會不平等。如今,「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已喊出「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口號。同樣地,缺乏了氣候正義,低碳城市的美好願景恐怕也將難以實現。
【參考資料】
Minneapolis Launched a Groundbreaking Climate Plan, But Left Minorities Out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