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神岡大社社區巴宰族 母語與文化永續傳承

2020/08/18 21:38
4,128次瀏覽 ・ 12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1
檢舉

「大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盛士譯吟唱傳統歌謠」,這是一個巴宰的一個搖籃曲。

屬於平埔族群的巴宰族(BAZEH),主要居住於台灣中部,大社岸裡地區。根據記載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台中市神岡區大社社區發展協會,為了推動在地巴宰族傳統文化,不僅有母語傳唱古調,還有舞蹈老師編制舞蹈。大社社區發展協會流行舞蹈班班長施雪華表示,就是我們巴宰祖先當初在這個大社這邊,開墾這些土地,耕種、射獵、捕魚,這些辛苦的畫面把它呈現出來,還有族人收割後歡喜的場面,把它融合出來。 

照片

巴宰族富有眾多傳統文化,從食、衣、住、行、育、樂方面來做推廣。大社社區導覽解說員,呂順源說:「清代從大甲溪,北岸然後搬遷到南岸來,他的特色基本上就是說,以前的生活型態都是以打獵為主,然後我們巴宰(BAZEH),他的語言就是說好吃的糯米,經過用人工去搗,搗到變成麻糬,再去把它做阿拉粿,衣服他有特色的就是說,他有一些屬於原住民的圖形,然後又是手工的一個編織。」

照片

為了推廣巴宰族母語,在教學上不遺餘力。大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盛士譯說:「 早期巴宰語它只是一種語言,它並沒有文字,因為早期傳教士他們過來了,就是用羅馬字把它寫下來。」理事長母語教學:「就是很勇猛的意思,那如果說要你好,你好的話就是,就是我們,咱們的意思,就是大家,就是好,就像我剛才講的,就是很讚,就是大家好,那如果碰面的話就可以講,就是說你好,吃飽了嗎?」

社區更透過歌劇劇本的形式,邀請專業的老師,採訪耆老講述故事,用劇本的方式描述巴宰族,小時候的快樂生活以及風俗習慣,結合歌謠讓土地上的居民,瞭解先人的生活點滴。

照片

大社社區小朋友說:「有學到傳統文化的巴宰劇場。」「學校沒有戲劇班,但這裡可以演戲、可以跳舞,很開心。」大社社區發展協會早覺會班長,陳麗珠表示,就是自己都變年輕了啊,跟小朋友在一起啊,小朋友學得很快。

透過將小孩子教育好,把長輩照顧妥當,發揮社區的功能,使得巴宰族的文化,將居民們的意識凝聚起來,大社社區期望巴宰族文化永續傳承。

 

公民記者 趙琳萱 台中採訪報導

台中市神岡區大社社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