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翻轉舊時代文化 社區媽媽與藺草的故事

2020/08/19 12:11
3,766次瀏覽 ・ 9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5
檢舉

【公民記者  吳祐閎 / 台南採訪報導】

大大的眼睛,棕綠色的身體,這是出自於藺草工坊的藝術品。位於台南西港檨林社區,藺草工坊主要是由一群社區媽媽所組成,所有的產品都是由他們一手包辦,從設計、打版、車縫,皆由他們負責。

社區媽媽-杜素珍:我們還有節氣包,以台灣的節氣下去做的顏色,就是有24種顏色搭配手拿包這樣整組的,我們(也)有市長包、經典的檨林包。

當時附近的製蓆工廠因為產業的沒落,即將面臨退場,社區的幹部覺得很可惜,因為這是全台灣僅存的一間。後來社區與工廠合作,並請來竹編老師教學社區的媽媽們,將草蓆製作成各種商品。這些商品廣受喜愛,最後成立了藺草工坊。

社區媽媽-杜素珍:這裡的理事長問我要不要來這裡上班,就是勞動部有補助,所以我就來這裡做,給我一個二度就業的機會,然後我就來這邊一直做,做到現在。

成立工坊後,社區向民政局申請老屋再造的案子,將一間老舊的三合院翻新,作為藺草工坊主要的工作室。這裡也保留了以前的廚房、磚瓦、照片等,讓前人的記憶能夠延續下去。

擁有質地輕巧、不易斷裂等特色,曬乾後還有股特有的清香風味。藺草可以製作成許多商品,除了包包以外,還有鞋子、面紙盒、筆袋等多樣化商品。

社區媽媽-杜素珍:在這邊工作,我們覺得是在推廣在地的東西,讓大家看到我們檨林的特色,知道檨林這個地方,我們大家也多一份收入,二度就業,讓我們大家一直在這裡做,我們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

社區結合在地產業,創造出新的力量讓傳統產業轉型成功,也讓社區更加地活絡。

 

公民記者   吳祐閎 / 台南採訪報導。

 

藺草工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