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百年人情味 十五街庄土地情
你知道嗎?土地公是民間信仰最普遍的神職,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台灣,桃園是土地公最密集的區域。
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劉子琦:土地公的信仰,尤其祂的宮廟,在我們的桃園區,祂的數量是,密度是最多的,大概接近四百三百間的土地公廟,那因為祂密度很高,所以你大概在,桃園區在走走,你大概可能走過好幾條街,可能看到好幾間土地公廟,那這個在墾殖的歷史上,以及這個宗教信仰上,以及人民生活上,是關係很密切。
清朝年間,許多閩粵人來台灣開墾,桃園先民多數務農,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從原先簡易地在田邊將三粒石頭堆疊當作神明參拜,逐漸演變成今日各式各樣的土地公,在桃園各處保佑信眾的祈願。而談到桃園土地公的起源,就要追溯到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的歷史。
廟公 劉豈境:以前這個全部都還沒有建的時候,全部都是田地,土地公是在廟(路)的中間,但是後來政府在規劃的時候,在建這些大樓的時候,那個土地公,才穴位找到,才能在這邊建。
相傳有位名叫阿英師的剃頭師傅,挑著扁擔,左擔著福德正神,右擔謀生工具,到桃園各個街庄做生意,每到一地,就供當地居民敬膜祈福。阿英師辭世後,地方仕紳齊議供奉福德正神。因此直到今日,十五街庄土地公可謂是桃園的開基土地公。
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劉子琦:那土地公是道教的神明的系統裡面,祂是最低層的,那我們舉凡很多的,比如說你大概初一十五,初二十六,你都會看到,桃園的土地公廟其實都很多人去拜拜。那拜拜要幹嘛,就一定是祈福,保佑平安,事業順利,小孩子老人家有什麼問題,全部都會去問土地公,甚至於,比如說人,過世以後,台語講說,牽亡帶路,這個也都是,所以他從出生到死亡,基本上發財,升學什麼,安全,全部都在這。
土地公是民間信仰,也是文化,祂見證了漢人幾百年來在台灣的歷史和足跡。隨著時代的改變,廟宇的搬遷,信眾們秉持先民的精神,持續供奉著土地公,展現桃園濃濃的土地人情味。
公民記者 林欣渝 桃園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