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政府何不推動畜牧養殖業的「有機認證」?

2020/08/31 22:57
1,63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近來,因為小英總統宣布開放美牛和美豬進口,引發國內論戰。討論重點集中在國內養豬產業的救濟,以及國人的健康維護上。現在可以確定的是,萊克多巴胺是瘦肉精中,相對比較溫和、安全的一種。如果豬肉和牛肉含有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則可能對心臟病患者的健康有危害。只是萊克多巴胺的代謝很快,所以,即使在豬和牛的飼養過程中持續使用,只要在屠宰前一、兩天停止在飼料中添加,則肉品很可能檢測不出有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內臟的殘留風險則比較高。

現在國人的共識,似乎是要加強肉品產地來源的標示,讓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只是,這種作法,會不會被美國人解讀為「非關稅貿易障礙」?

因此我在想,農產品都有「有機」認證制度;黃豆也有「基改」和「非基改」的區別。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設計出一套畜牧和養殖業的「有機」認證規則,由客觀機構對畜牧和養殖環境,對畜牧和養殖流程符合「有機」規範的畜牧和養殖業者,給予認證,以提升國內畜牧和養殖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價值。

這類的認證制度,如果有辦法確保飼養環境和飼養流程符合「高標準」,不可能有疫病傳染的問題。說不定有助於讓國內的優良養豬業者,在出口市場變成「例外」,提早脫離「傳統豬瘟」的魔咒。

我在國外吃過的豬肉,幾乎都有一股腥味,品質比臺灣黑豬差很多。加上瘦肉精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疑慮,臺灣豬肉其實是有國際競爭力的。此外,臺灣的黃牛肉在市場上幾乎買不到,價格當然也是非常貴。因此,如果有辦法透過客觀機構的認證,創造出「MIT商標」價值,說不定反而可以替臺灣的畜牧和養殖業開創出一條新的出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