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青 蒜頭糖廠另闢新天地
老糖廠新觀光 特色糖業文化
嘉義蒜頭糖廠建於西元1906年,在日治時期曾是全台第三大廠。2001年納莉颱風造成廠區淹水,製糖設備嚴重毀損,因此停止製糖業務。今日蒜頭糖廠結合台糖特有的五分車,以「蔗埕文化園區」為主題,轉型朝觀光休閒發展,廠區內也可欣賞到日式宿舍群及巴洛克式建築。
遊客 黃小姐:「因為這是我先生的故鄉,所以我大概,每次回來都會來這裡朝聖。」
昔為第三大糖廠 今成觀光新景點
蒜頭蔗埕文化園區另外設置了一座鐵道文物館,館內展示許多相關物品,而縱橫交錯的鐵道上則可看到各式各樣的五分車頭與車體,包括一台在日本流落30年的蒸汽火車頭。此外,園區內還有生態公園,結合了環保概念與資源回收的應用,使糖廠兼具教育的功能。
嘉義蒜頭蔗埕文化園區導覽員 侯金宗:「我們這個糖(廠)在日據時代叫明治寶庫,大概在明治(時期)(製糖量)都數一數二,成績都名列前茅。其實光復以後(蒜頭糖廠)是台糖的寶庫,我們大概都前三名以內。但是後來就因為納莉颱風,水淹的真的很高,兩米高,所以整個工廠整個都壞掉,重新修要花好幾億,所以那時侯我們公司就讓大家集思廣益,看要做什麼轉型的工作,所以後來我們就去參考鄰近的月眉(糖廠)跟烏樹林(糖廠),他們(都)做得滿成功。」
傳統文化結合新觀光 政府成推手
傳統的產業能成功轉型,地方政府是地方參與的核心,而鄉村文化逐漸走入大眾,對此學者又是怎麼看的呢?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管中祥:「這個現象其實跟幾年前政府在推動農村再生條例是有一些關係,政府覺得要解決一些農業的問題,所以就希望找到一些農業的特色,或是協助農村轉型。台灣鄉村的文化特色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可能在過程當中,不見得是會特別被重視,那當然有政府的政策,當然會產生一些引導。」
從生產到觀光 鄉村文化再出發
傳統產業的轉型與鄉村文化逐漸走入大眾,除了民眾自發性的參與之外,地方政府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不少傳統產業轉型後會建立觀光工廠,開放免費參觀,希望讓大家在認識台灣農村的同時,也幫助傳統產業以不同方式繼續走下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