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效法單車國度 提升台灣單車環境

2010/03/31 01:53
4,08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江綺玲、何承育/專題報導】   台灣的單車環境這幾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綜合休閒、競賽與通勤,在台灣颳起一陣單車旋風,然而台灣的單車環境仍屬於剛起步階段,和其他國家相較之下,在自行車路網建置、幹道的串連和用路權概念,依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1950至1960年代,台灣為最大的貿易加工出口國之一,又因大量的成車組裝工業被冠上「單車王國」的美名。然而經過數十載寒暑後,台灣才重新正視這一項引以為傲的出口商品,並發展出獨特的國際單車競賽環境。近年政府積極舉辦國際賽事,像是今年三月舉辦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提升台灣知名度之外,也希望透過興建地區性單車道,吸引國外騎士前來台灣運動觀光。對於政府提升國際形象以及單車騎乘資源,尚有很多可改善的地方。中華單車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守忠表示,就以台灣國際大門:桃園中正國際機場來看,假設一位國外單車騎士欲從中正機場通關並前往都會區,將會遭遇許多困難。首先缺乏安全的騎乘空間,機場周圍道路不僅車流量大,平均車速也相當快,單車騎士的安全毫無保障。再者沒有明顯的單車路網地圖或資訊,很難連結到都市或是相關交通轉運站。雖然喊著單車國際化的口號, 但政府的工作成效還有待加強。

各國精心規劃軟硬體設備 騎乘環境佳

  有許多國家單車騎乘環境的建設,值得台灣參考與學習。單車騎士吳益政表示,荷蘭的騎乘環境令人印象深刻,堪稱是騎乘單車的樂園。早在荷蘭展開都市計畫時,便將單車道列入交通計畫當中,如今才能夠發展出完整的單車路網,跟據台北市交通工程管制處考察資料顯示,荷蘭單車使用率高達37%,全國單車道長度更達到七千公里。完整的自行車路網串連之外,更不忘提供單車路網的資訊。而許多歐洲國家自行車成為通勤代步工具,搭配其他大眾運輸工具已成為普遍的現象,例如德國任何大眾運輸工具上都設置放置自行車的空間,擴大了騎士代步通勤的距離。不過有些都市車站由於老舊無法重建,為了舒緩人和車潮搭乘,因此規劃了其他的因應方法,像是英國倫敦車站就制定了攜帶自行車搭乘大眾運輸的相關規定,以舒緩尖峰時段的擁塞。

  西班牙與丹麥政府在歷史較悠久的都市裡妥善規劃單車道的空間,並在新的都市計畫中,除了事先配置單車道路線,設計時還會把原本馬路雙向的單車道合在同一邊,因為單車慢速的特性,故不易發生嚴重的交通事故,此舉不僅減少了道路的使用面積,更使自行車的通行更加方便。另外,一路上難免會遇到河川及鐵路,需要經過橋梁或者平交道,但這些路段道路多半較狹小,不易再分割出自行車的行駛空間,因此歐洲單車發展完善的國家,便會特別規劃自行車橋讓行人和自行車通行,自行車橋不但美觀,更提升了自行車騎乘的品質。而在有樓梯的公共設施上,部分國家也貼心地設計溝槽,讓騎士方便牽引自行車通過。其他道路駕駛也對自行車騎士相當友善,郭宗生表示,國外的道路駕駛會禮讓單車,且不會占用單車道。歐洲大部分國家政府投下不少心力在單車公共建設上,也制定了許多保護單車路權的相關政策保障騎士的權益。

照片

荷蘭提供友善的騎乘環境,樓梯兩側的溝槽方便牽動自行車,帶給騎士相當大的方便。

圖片來源/台北市交通工程管理處提供

  然而台灣單車道在規劃上通常都是縣市政府或鄉鎮社區自行規劃,缺乏完整連結的單車道。目前台灣已有100多條的自行車道,將近90%以上都選擇在觀光景點、公園,通勤用的較為少數。如果要持續發展單車運動,除了擁有休閒用單車道來帶動單車運動風潮,更應積極推廣單車成為普及的通勤工具,但政府必須先規劃完善的相關設施。只要多一點對單車騎士的貼心設計,不僅可以提升單車的騎乘品質,台灣在綜合其他條件下,因地制宜對單車文化的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