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體能早療路 兒童共融與共榮
【記者 蔡詠淇、王彥杰/綜合報導】
近年來,台灣早療兒童人數逐年上升,成為常見的親子課題。對這群慢飛天使而言,不僅需要學習日常起居,連「玩樂」也成為努力的目標。早療中心透過每年舉辦「親子體能玩很大」,讓慢飛天使有機會走出戶外與社會接觸,共同守護他們的笑容。
這是嘉義市伊甸基金會為早療兒童辦理的戶外活動「親子體能玩很大」。
早療兒童家長 凱凱媽媽:「當下我的心情我很慌,因為我沒有遇過這種狀況,我也不知道該去找誰,可是當我們真的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其實已經很晚了。」
台灣近五年0到6歲的學前特教兒童人數逐年增加,截至今年十月為止,人數已經突破兩萬五千人。
伊甸基金會嘉義早療中心教保組組長 黃玉瑩:「被定義成早療孩子的小朋友,其實通常就有分兩個面向,一個是因為他發展比較慢,另外一個就是可能孩子生下來,他的動作明顯發展異常。」
早療兒童的申報人數與日俱增,該如何面對,社會真的「有愛無礙」嗎?
從玩樂中學習 早療中心知多少
「玩樂」是成長中的兒童不可或缺的事情,但對於慢飛天使而言,玩樂卻變成一個需要「練習」的能力。
早療兒童家長 凱凱媽媽:「他在兩歲初的時候,我發現他完全沒有口語(能力),連基本的一一ㄛㄛㄚ,完全都發不出來。我那時候跟我婆婆有討論到說,為什麼這個小孩子會發生這種事情,到底怎麼了?因為正常來講,其實兩歲的孩子,甚至是一歲多的孩子,他們已經會有基本的口語出來了,可是凱凱完全沒有。」
回想起當初凱凱被其他幼兒園拒收,在社工的幫助下,凱凱進入了伊甸基金會的早療中心學習。
早療兒童家長 凱凱媽媽:「(伊甸)他們那個時候都是沒有名額的,很剛好的是那個時候是快過年前,我就剛好接到伊甸的電話,當下就先帶著凱凱去做評估,給伊甸的老師他們看跟互動,因為我要確定說我的孩子在這邊,跟老師的互動是可以的,我自己才可以放心。」
跟隨早療中心主任的腳步,進入小朋友平常活動的區域。平凡不過的教具和課表,很難想像這是為早療兒童所設立的學習環境。
伊甸基金會嘉義早療中心教保組組長 黃玉瑩:「不要把早療的孩子定義成他的教具設備,好像要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樣,其實它大致上雷同。可是像今天(「親子體能玩很大」)的活動,其實才是真正帶孩子出來,像我們今天夾襪子、走在很多樹根的地方,其實孩子在行走的過程,就是把他平常練習平衡的訓練,落入到日常生活進行。」
親子體能玩很大 跨出舒適圈
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發展的可能,「親子體能玩很大」即將邁入第七年,幫助許多早療家庭有機會走出戶外,接觸社會。
伊甸基金會嘉義早療中心教保組組長 黃玉瑩:「我們當初其實是看見,我們早療的孩子跟家庭,他其實一天當中,甚至他的生活裡面就只有三個點可以(活動),家裡、學校、復健,家長少了陪伴的元素,我們的孩子也少了玩。我們最主要就是,學齡前的孩子玩是很重要的,從玩裡面其實是可以獲得很多的技能。我覺得這樣很可惜,所以我們就開始辦理『親子體能玩很大』,希望透過公園這樣子自然的素材、家裡唾手可得的東西,其實就可以帶出孩子玩樂的興趣。」
「玩很大」透過公園環境和關卡設計,訓練孩子們的粗大動作及精細動作,藉此提升孩子們的各種能力。
物理治療師 張家榮:「粗大動作顧名思義,是我們常看到像追趕跑跳,或者是攀爬,或是翻躍,這些東⻄我們會融入在我們關卡設計的活動當中。在(精)細動作的部分,比較偏向我們掌指之間的一些延伸,甚至會到工具上面,比如說像:鏟子,像今天看到鏟子、鎚子,甚至說夾子、鑷子。那我們這樣講起來,這些動作的東⻄其實我們去看,應該是這兩個動作,已經遍布在我們孩子的全身上面。」
除了玩樂之外,「玩很大」更重要的是把早療孩童帶出教室。家長帶著孩子,加上治療師在旁輔助引導,將戶外玩樂打造成親子共學的環境。
職能治療師 蘇文清:「事實上我們「玩很大」主要的一個目的是要帶孩子走出去,因為我們很多的爸爸媽媽在生活當中,他不曉得怎麼帶領我們的孩子玩遊戲。」
職能治療師 蘇文清:「我們用哪些的活動,可以幫忙孩子進行,比如說動作的訓練、人際互動的訓練,或是情緒管理的部分。甚至可以把這些遊戲的部分,把它類化到哪邊去?類化到家裡面去。」
漫漫早療路 攜手同向前
透過遊戲療育,不僅提升孩子的發展與親子關係,也跨越早療孩子難以融入社會的高牆。看到孩子的成長,凱凱媽媽有感而發。
早療兒童家長 凱凱媽媽:「因為他那個時候完全不會講話,他甚至是到伊甸前,完全都不會說話。可是進伊甸後的前三個月,進去後的三個月之後,他有開口,他就是會叫人了、他聽得懂指令了。老師也會跟我說:『媽媽,你可以要求他去做什麼。』,可以看看他在家是不是真的可以去做到這件事情。對,我整個很感動,因為我覺得說,他從一個不會講話、聽不懂指令,我帶著他出去,我甚至沒有辦法好好地讓他在餐廳吃飯。可是他現在竟然可以,乖乖地坐著陪我一起吃飯,甚至可以幫著我一起顧著弟弟他們。我覺得他,他的改變對我來講很重要,因為我一直很擔心說,會不會以後⻑大了,他會不會以後就都是這樣,我其實很害怕。」
職能治療師 蘇文清:「我會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們這樣的孩子,也因為看到我們的孩子,可以在平常生活當中,可以多一點同理、多點關懷,跟多一點包容的部分。也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說,原來我們有這樣的孩子需要幫忙跟協助的。」
參與活動志工 胡佩欣:「我自己是一個不太喜歡小孩子的人,可是看到他們就會覺得,哇這些小孩子很活潑。雖然還是會有點,有些會大吵大鬧,但是他們安撫完之後,你就會發現,其實跟普通的小孩也都是一樣的。」
參與活動志工 黃伊岑:「雖然他們有時候還是會有點不受控,但是會努力的與他們溝通,讓他們順利的闖完關。也學習到和其他的志工一起團隊合作、一起完成一場完美的活動,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遊戲療育不僅為早療兒童帶來成效,家長也能在過程中與孩子共同成長,更能讓大眾透過參與活動,對早療族群有更進一步地認識。
解開特教枷鎖 孩童共玩樂
物理治療師 張家榮:「因為我本來孩子就偏落後,那我只要心更堅定、我敢把孩子帶出去給其他的孩子,我們之間碰撞或是互動。慢慢地,他(早療孩童家長)去接受更多的一些自信心。」
隨著親子共融公園的出現,開始有更多早療家庭勇於走出戶外。然而,公園裡為特殊孩童規劃的遊樂「專區」,與其他孩子區隔開來,為真正的共融打上問號。
物理治療師 張家榮:「這就像我們所講的博愛座,就像我們汽車或公車、火車上面有博愛座,它是說真正的博愛座,就是沒有博愛座才叫博愛座。我相信一個東⻄的推廣,剛開始可能是設專區的部分,我覺得那是一個過程。當然一般⺠眾會認為說,它可能因為是專區,我們就不能進去。可是我相信未來,慢慢地如果這東⻄變得,就像我們剛剛講的跟博愛座那種觀念是一樣的。最後的方式應該是,我們無障礙設施做得好,這種專區的東⻄可能慢慢就會消失。其實不管是一般的孩子,或是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可以玩在一起。」
共融與共榮 家庭成關鍵
早療共融不僅是設施的規劃,更包含「我們沒有不一樣,我們可以一起玩」的概念。早療兒童出門不再只是為了走入早療中心和醫院,同時也有自在玩樂的權利。
早療兒童家長 凱凱媽媽:「我覺得(政府)可以辦一些(慢飛天使的)活動,讓一般的孩子、或者讓早療中心的孩子,跟一般的幼兒園去做互動這件事情,也可以辦一些活動是針對說,『認識早療孩子』這一部分。應該這樣講,雖然有些家長可能不想要承認,自己的孩子(發展)有問題。可是我覺得,如果你今天有了勇氣,承認自己的孩子(發展)有問題,你才有辦法去面對更多的事情。也讓其他家長知道說,我們真的有這類型的孩子出現,他們的有些行為真的不是故意的。」
伊甸基金會嘉義早療中心教保組組長 黃玉瑩:「早療它其實不(只)是聚焦在孩子的部分,早療其實很大的部分是家庭。唯有家⻑的能力提升、唯有家⻑陪伴孩子的時間夠久,這個家、這個孩子才能進步。孩子進步了、家⻑的笑容多了,這整個家庭才會越來越好。」
慢飛天使 展翅高飛
以家庭為本位出發,早療中心將愛化為強大力量,建構每個家庭自己的防護網,成為彼此堅固的後盾。慢飛天使、慢慢飛,透過大眾一起攜手向前,讓社會共融不再是願景,讓他們有一天,能飛得更高更遠。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