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聲追尋臺灣的時代記憶
紀錄台灣生活的相褒歌
相褒歌是台灣傳統民俗歌謠。起源於茶園,在採茶時對唱表達對彼此的情懷,因此也稱作挽茶歌。儘管相褒歌多為即興演唱,但會遵循「七言四句」的結構,以七個字為一句,四句為一曲,每句韻腳皆有押韻。相褒歌內容廣泛,可以用來表達男女情誼,也能歌詠大自然,將民間生活點滴融入歌詞。
消逝於時代的歌聲
好景不長,相褒歌多以口耳相傳,加上新生代閩南語能力不如從前,相褒歌的延續出現斷層,文史工作者林金城眼看著相褒歌的消失,決心做出行動。
文史工作者林金城1997年開始在桃園以北的地區做相褒歌的採集,做到目前2024年出版20本的相褒歌集。他認為有辦法把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記錄下來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寶留在世上,如果不去記錄的時候,等到口傳相褒歌者都去世了之後,就無法再記錄了。
悠悠褒歌 薪火相傳
林金城開始拜訪會演唱相褒歌的地方耆老,將資料用文字與影像記錄整理,更透過講座、授課,走進年輕世代,讓相褒歌延續下去。
文史工作者林金城說明,在歌詞裡面可以錄到很多不一樣的跟生活相關的一些生活知識,比如說鳥、獸、蟲、魚、草、木,這些看得到的,就是說在地化,這種東西就是最地方的東西,當在說相褒歌的時候,就是接近我們的生活,這才是大多數人民的聲音。
坪林國中校長歐志華表示,詢問了學生大概不到3%的學生知道有相褒歌,她覺得如果相褒歌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所以他們就在想說要用什麼方式把這個文化可以保存下來,最後,他們決定把相褒歌帶到課程裡,讓現代的孩子可以認識相褒歌,甚至學會唱相褒歌。
文史工作者林金城感慨,他一生已經超過一半的時間在錄相褒歌,現在要錄相褒歌,差不多沒有幾個會唱了,他的眼睛就要壞掉了,兩隻眼睛都是視網膜剝離,趁他現在還稍微能看到,林金城認為他還有辦法做就加減做一點,一些文化資產是活的,活的時候不去記錄,等到它沒有的時候就沒得記了,它不是說一顆石頭,還是看得到金戒指都可以留起來,但如果活的東西,一旦沒有再繼續流傳的時候就沒有,就是死亡了。
淡江新聞 黃昱綺 張瑞恩 陳儀善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