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綺玲、何承育/專題報導】
素有單車王國之稱的台灣,近幾年在政府大力推動單車計畫以及提倡環保意識之下,掀起一股單車環島熱潮。然而今年出現單車銷售量下滑的趨勢,如何延續單車熱潮,自行車道的周詳規劃以及提供完善的單車騎乘空間,將是單車運動日後發展的重要關鍵。
銷售量下滑 個性化單車後勢看漲
隨著節能減碳觀念的提倡,台灣騎乘自行車的人數漸增,此外體委會於2003年至2006年推動了一系列單車運動的相關活動,各地政府致力於建構自行車道,掀起一波單車風潮。然而日前報導指出,台灣目前單車銷售量有下滑的趨勢。根據腳踏車業者吳清枝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的銷售量比兩年前下滑了約50%,但比起2005年卻有較好的狀況。而某知名腳踏車公司陳秘書也指出,公司在2008年的銷售金額達最高。由上述數據可見,台灣的單車運動在2006年至2008年出現了最高峰,許多單車系列活動像是青年單車壯遊、單車成年禮以及各種自行車賽程,又有許多單車為主題的電影出現,鼓勵更多人接觸單車運動,帶動一股單車熱潮。而中華單車文化協會理事長陳守忠也表示,這幾年許多業者看好單車市場,故單車店就像雨後春筍般興起,但單車不是種消耗品,故只要業績的高峰過後,自然而然就會下滑到持平的狀況。不過現在民眾購買單車時會將功能納入考量,且一個人可能有數輛不同種類的單車,除此之外,個性化及精緻化亦將成為單車業的發展趨勢。
台灣經常舉辦公路自行車比賽,圖為2009年環台公路賽。
圖片來源/吳益政提供
自行車道增加 騎乘環境欠佳
台灣氣候溫和,地形起伏大,因此適合舉辦各項單車比賽,但由於中央政府缺乏管理自行車道業務的相關單位,因此即使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比起其他國家卻無法提供完善的單車騎乘環境和地圖。另外單車道規劃上更欠缺整體設計,地方政府規劃自行車道會因經費的多寡而受到侷限,因此各自閉門造車的結果,造成各縣市間鮮少有相互串聯的自行車道。此外,沒有完整的環台自行車道路網資訊可供查詢,單車騎士便無法迅速掌握各地的騎乘地點。近年單車運動發展快速地興起,陳守忠表示,自行車運動就如同其他時尚風潮,騎乘人口在短時間迅速增加,同時各地方政府為了因應這股熱潮,便各自大量興建自行車道,導致沒有一致性的規劃。而國內的自行車道目前有自行車專用分隔道路、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一般道路上劃分單車道,大部份是政府公共工程委託民間管理維護,也有少部分是社區或發展協會,為吸引觀光客而鋪設。有時為了讓硬體設備看起來更美觀,因此會運用許多不同的材質造景或設計路面,但也容易造成危險與意外,例如自行車道鋪面材質的挑選,經常會忽略是否適合單車騎乘的考量,部分以木棧道材質的車道,雨季時容易造成路滑的情況,或者單車道建在河堤或橋邊,其護欄高度和欄杆數量的不足造成民眾容易不慎跌落。而民眾在發生意外時,大多數人都不懂得運用申訴管道,如此一來,誰能替民眾的安全把關?
台灣單車環境除了硬體設備需要改進之外,最重要的是台灣人的用路權觀念偏差,許多汽、機車駕駛,對車速較慢的自行車騎士不友善,屢屢侵占、超車不禮讓,嚴重威脅自行車騎士的安全。台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處長郭宗生表示,自行車道常被機車騎士侵占,對車速較慢的自行車騎士不友善。自行車要普遍成為短程通勤交通工具,還有賴政府制定政策並徹底的宣導,才能漸漸改善民眾的用路權觀念。目前台北市自行車道推動最大的困難之處,在於機動車輛駕駛人對自行車道的接受度不夠,進而產生反感且強力反對。郭宗生無奈地舉例,如果把自行車道規劃在人行道上,汽機車的駕駛就認為可行,但如果在一般馬路上規劃自行車道時,就會造成很大的反彈,但實際上自行車道的規劃是不影響人行道及一般道路原先的寬度。在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的今日,台灣各大都會能否成功地轉型成綠能都市,以及推行政府所營造的「漫活」生活,自行車騎士和既有用路權使用者應互相體諒。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