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的印信美學-翰德印社
位於旗山華爾街-華中街街口的印信小店,平時晚上偶爾傳來洞簫跟尺八的涓涓聲響,平時忙碌又有規律的老闆郭梅隆,內門人,家族已經從福建一代來台定居近400年,從台南府城,移民至內門,在近100年的時間,來旗山發展。
郭師傅的父親,是布袋戲師傅,從小耳濡目染,九歲就開始學吹洞簫接觸北管,並且協助家裡,當年父親郭陶,在台南關廟玉泉閣,和布袋戲大師黃添泉學藝,並發展自己的戲團特色,在旗山內門當年也小有名氣。當年,布袋戲搭配北管則是劇團的重要特色,音樂配音都要LIVE演出,而這樣的藝文氣息深深地影響郭師傅至今。
說起學刻印,郭師傅要算是台灣師徒制刻印末代的學徒,早年嚴師出高徒那種關係,在他拜師的時候,已經有所不同,70年代左右,郭師傅前往高雄青年路上,向好友李海山拜師,開始學徒協助店務,順便學習刻印。李海山師傅的拜師沒有什麼正式的儀式,關係比較像是朋友的關係,在當年刻印已經不是過去的專業窄門,同行交流狀況比較多,李海山也會和郭師傅一起去其他老師傅那邊觀摩師傅刻印,繼續精進。
「文不文刻印」、「武不武才打鐵」對於產業的了解要夠,才有辦法經營,拿了工具比畫的人才懂使用人的需求,民國72年高雄學成後就回旗山開店,小店坐落在旗山區公所對面的林家三合院老宅內,在旗山市區內格外有鬧中取靜的感受。
刻印的專業,除了對文字的掌握、對木頭材質的了解,還有很多眉角,是刻印師傅需要有的專業,郭老闆打趣的說:印章怎麼上朱墨、怎麼劃線條,還不能用尺來畫,最後還得把所有的比畫化為相反字,這才是刻印的真功夫。問說刻印的字怎樣才是好看,郭師傅說刻印美觀的原則有非常多,像是「主幹線不能太瘦,不然就有氣無力」,「兩條平行的線條如果一樣大也一定不好看,裡面小外面大一點才有美感」,「字體要符合人體工學,中間要大下去以後要細,兩手開開這樣」,研究近50年的刻印功夫,郭師傅強調在字體的變化上,原則雖然抓住,但刻出來的感受就是不一樣,這就是每個師傅的獨門功夫。
從70多年後,慢慢的師徒制瓦解,刻印這個行業開始有電腦刻印的方便機器,郭師傅笑稱說現在孩子只要回家跟老爸說我要一百萬開店,就可以刻印當老闆了,也不會有人要來學這些技術。不過老闆說,現在還有很多特殊要刻印的東西電腦無法處理,像是
印章比較大型的還是特別材質跟形狀的,都需要靠人工來處理,在生活,刻印不是完全的商品,還有濃厚的命理、美感、紀念、需求、背景、運勢等等,刻印是一個工藝兼具宗教信仰的產物,服務的還是需要人,面對的就是需求者背後一大串的感觀,機器是無法取代。
「藝匠沒有流派,只有藝術家才有流派」,字體特殊且好看的刻印,老闆說我是藝匠,哪有客戶我就去,你要怎麼演,我就配合你演。這40年營業下來,《翰德印社》刻印的時間從來沒有改過,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中午午休休息,下午五點半到七點是運動時間打球會暫時關門,這樣的經營就像是寫書法一樣,有自己的風格卻還是不失書法整體的感受,找到自己的品味,不妨就來旗山小鎮的印社走走。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