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旗山三協里的武鹿溪,從旗楠路一段往溪洲方向,過北勢庄的山坡地往下,便可以看到一條由西高地,向東低漥,蜿蜒而出的一條小溪。過去以鐵路小火車運輸時代時代,旗南路尚是石頭泥土路時期,溪州人要往旗山牛車運輸農產品或騎鐵馬載貨而過,必須要在此克服武鹿溪切割出高峻的險升坡,成為旗山溪洲人街頭巷尾的話題,也是歌頌牛隻及車伕英雄表現的顯身之所。
武鹿溪是西、北、南面廣大的惡地地形因雨形成水流切割出的蜿蜒溪流,北邊與田寮區打鹿埔和旗山三協里花旗半天寮地區相連,南邊則和旗山溪洲大山,中寮一路接續,西邊就和田寮區東邊牛寮溪共享分水嶺,而東邊便是湍急的下坡切割與溪州大山、上洲里邊沿流入旗山溪。
根據耆老或古書的描述,旗山地區漢人未移入之時,內有成群梅花鹿穿梭其間,本是原住民狩獵之地,到處長滿著雜樹林,水源充沛,芒草與樹林參天,因而各項動植物生態豐富,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因而在田寮地區有頂鹿埔、中鹿埔、下鹿埔地區,最接近旗山半天寮,則便是打鹿埔地區,在地理環境上適合人居住和打獵的地方則以武鹿坑來稱呼,即代表此處為山谷溪流切割的地形,在溪的流域中轉折或沖積形成了高地平原,居住著來此討生活和開墾的住民。
於是平埔族大傑顛社的移入,後來漢人的移入和通婚,再把平埔族人趕往更北邊去防禦高山魯凱、排灣等的侵犯,於是更多轉譯原民意的地名產生,延續使用到今天,故有頂、中、下鹿埔及打鹿埔和武鹿坑的地名出來,代表原民與台灣梅花鹿間的關係和故事的描述,成為該地的特色之一了。
除了有如此特色之外,亦是先民一站一站接續的遷移路徑的連結,從武鹿溪高處沿山壁間的小路蜿蜒而下,也就是打鹿埔、馬頭山與羅漢內門(內門)、竹戈寮等處,順勢來到半天寮,再到大坑庄,再下武鹿坑庄,一直到北勢庄或溪州大山和上洲里移民路徑,成為今日旗山文化歷史的一部分。
除了山產梅花鹿的產業外,今日在武鹿坑庄和大庄裏的產業上還能看到龍眼、芒果和刺竹與樹薯和甘蔗的種植,每每住民們要挑著或用牛車載到較繁華的街上販賣,生活過得極為辛苦。現在這些產業都已沒落,於是一戶接著一戶的老房子崩落毀損,年輕人已無法留在家裡接續產業而提早出外工作,因而住戶人口越來越少,過去的風華早已失去其記憶,不再是遷移古道上的驕傲。而且武鹿溪也因為極端氣候及外來開墾及水泥護岸的建構,因而水量逐漸變少,已非昔日風光矣。
雖是如此,但惡地景觀特殊和擁有豐富生態,及其山路建設已呈飽和和四處連通,應可以成為旗山另一最佳自行車慢活的地方,若再能將大坑到半天寮再到打鹿埔和馬頭山古道修葺打通,也是一條令人懷舊和思古之悠悠的古道之旅了!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