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你認識這位鄰居嗎?都市中的台灣獼猴

2021/01/27 12:06
2,567次瀏覽 ・ 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講座現場的海報與猴子圖像。(拍攝:蔡育琳)

 

1月23日下午,臺北市NGO會館前出現許多猴子圖像,原來是一場主題很特別的講座:「你從來沒想過的野生動物鄰居─台灣獼猴」,由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主辦,臺北市動物保護處、關懷生命協會協辦。

 

說到台灣獼猴,大家可能會想到高雄壽山,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確實也位於高雄,但在其他縣市也有獼猴的行蹤。秘書長林美吟表示,這是協會成立後第一次到台北辦講座,因為2020年有不少台灣獼猴現身台北市區的新聞,她希望透過講座與民眾交流,「一起來學習當遇到台灣獼猴時的因應之道,進而達到人類與獼猴和諧共處之理想環境。」

 

林美吟說,一開始要辦講座時,很多人跟他們反應,這樣的活動不太會有人參與,「但在現場看到有蠻多爸媽帶著小朋友,還有老師們也來參加,表示這對台北市民來說有吸引力,也是他們的需求,想了解到底該怎麼跟野生動物相處、應對。」

 

獼猴、謎猴

照片

▲林美吟介紹「台灣謎猴」之謎。(拍攝:沈怡帆)

 

台灣獼猴是台灣的原生種,比人類更早居住在淺山地區,但隨著人類的活動及開發,人猴生活圈重疊,衝突事件也變多。對此林美吟說:「不管是人、動物或都市,我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誰都沒有辦法從中隔離開來,學習相處與共存,才是化解衝突最根本的方法。」

 

一般人對台灣獼猴有迷思也有刻板印象,因此林美吟的講題是:「獼猴科普知多少」,她介紹了一些獼猴的相關知識,在場聽眾反應極佳,踴躍提問交流。

 

*獼猴族群中沒有猴王,被雌猴選入核心圈的雄猴,其實是類似里長伯、替大家服務的公僕。

*獼猴互相理毛,並非要抓跳蚤或吃鹽巴,而是一種社交行為、感情交流。

*當獼猴露齒而笑,其實是代表緊張害怕,跟人類的表達方式不一樣。

*當獼猴張大嘴巴、露出牙齒,是表達威嚇之意,我們只要閉上嘴巴、移開視線、自然走過就可以了。

 

*獼猴跳到身上怎麼辦?驅趕只會讓獼猴抓得更緊,我們應保持穩定站起身,慢慢走離原地,過一陣子獼猴就會自己跳開。

*東西被獼猴拿走怎麼辦?不要攻擊或追趕獼猴,留在原地等候,如果沒有食物,獼猴翻完其他東西就會丟掉。

*獼猴拉扯背包怎麼辦?不要拉扯或驅趕獼猴,將背包抱在胸前,迅速起身走開。

*更多資訊都在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網站,若需要紙本文宣,可透過協會的官方lineFB粉絲團聯繫。

 

幼貓、幼猴

照片

▲林美吟介紹在這兩張照片中,貓咪的表情都差不多,卻引發觀眾不同反應。看到左圖覺得貓咪可能需要救援,看到右圖卻覺得貓咪似乎很舒服。(拍攝:沈怡帆)

 

林美吟介紹了一隻名叫破四弟的公猴,牠曾抓過7隻幼貓,都在每年的4~6月間,也就是獼猴的生育季,可說是一種育幼的本能,在國外也有公猴抓貓或松鼠的例子,因為雌猴不讓牠們抱小猴。破四弟抱著幼貓的照片引起轟動,很多人覺得牠是虐貓犯,但是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牠細心為貓理毛,當成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浪貓會出現在山上?」林美吟問大家,山上常見被棄養的流浪狗貓,幼犬幼貓不容易存活,而成犬成貓可能攻擊其他動物,流浪狗貓跟野生動物的衝突,人類要負很大責任。

 

林美吟與父親林金福多次上山,耐心與破四弟打交道,逐一將幼貓帶下山。其中1隻貓因病過世,1隻貓順利送養,另外5隻貓由林美吟收養至今。2016年初,破四弟失蹤了,林美吟仍持續述說牠的故事,請大家不要只看表象,試著去了解其中因素。

 

2019年1月,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級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協會至今收到65件私人飼養通報案件,大多是年幼的獼猴。破四弟抓幼貓,人類抓幼猴,是否有些雷同之處?破四弟是基於天性,人類又是基於什麼呢?其實,野生動物不應該被當成寵物飼養,至少有以下理由:

 

*台灣獼猴成年後就會發情、有生理需求,人類無法處理。

*無法提供足夠空間與多樣化環境給獼猴。

*無法滿足各種動物福利時,獼猴容易焦慮、暴躁,也容易發生人猴互相傷害。

*容易發生人畜共通傳染病-疱疹B病毒感症。

*一般人任意捕捉台灣獼猴,可以處6萬以上30萬以下罰鍰。

 

認識每一隻獼猴

照片

▲沈怡帆認為每隻獼猴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仔細觀察可發現牠們的獨特之處。(拍攝:沈怡帆)

 

攝影師沈怡帆長期觀察記錄台灣流浪動物議題,近幾年開始關注動物與人關係,包括動物展演、野生動物等,在台灣獼猴吱吱黨FB常有他做的梗圖,用輕鬆的方式吸引大家關心獼猴。最近他受林美吟邀請到高雄拍攝獼猴,這天在講座上分享他的攝影作品,每一張都像一幅畫,述說著許多故事。

 

「台灣獼猴跟我們除了長得像之外,也都會感受快樂與痛苦,如果人類自認為是萬物之靈,更應該想出人與動物怎樣和平相處的方法。」沈怡帆認為,與其他動物相比(例如同樣花色品種的狗、貓、梅花鹿等),其實獼猴更容易區分。他在受訪時說:「如果觀眾感受到這些個體都是那麼特別,也許對於新聞、網路報導中的猴子,會多一點點關注。」

 

藉著拍攝台灣獼猴,沈怡帆的期盼是:「了解多一些、衝突少一些。」不過,影像可能有正面也有負面效果,他提醒大家,如果看到不正常的猴子影像,不要按讚或分享,若是在台灣拍攝而且有虐待動物的可能,請通報動保單位。

 

收穫與迴響

照片

▲林美吟與聽眾交流互動,在場約有6、7位小朋友。(拍攝:蔡育琳)

 

林美吟外號林美美,大家都暱稱她美美老師,隨著她生動的講述而熱情回應。林小姐帶兒子一起來聽講,因為小朋友對動物很有興趣,林小姐說:「平常我們沒有機會接觸台灣獼猴,經過美美老師的講解,我們對獼猴的習性、臉部表情、身體語言等資訊更了解,未來有機會遇到牠的時候,可以用比較平常心的狀態來對待牠,達到人猴共處的狀態。」

 

王小姐與朋友一起來聽講座,了解遇到猴子應該怎麼做,保護牠們也保護自己。她說:「台灣獼猴協會在高雄,我原本就知道了,難得他們來台北,我一看到就報名,之後我想找時間去高雄,報名獼猴導覽團。」

 

從事黑猩猩行為與保育推廣的學者蕭人瑄也報名了講座,她認為了解獼猴行為是進入同理很好的一條路,她在受訪時表示:「獼猴爸林金福老師與講者林美美為台灣獼猴所做的十分令人敬佩,包括長期的獼猴生態紀錄、透過拜訪野生獼猴來推廣友善獼猴的教育,並關心人與獼猴共存。美美在講述可能令人沮喪的人猴衝突時,是邏輯清楚、態度正面,並充滿正能量的,令我印象深刻。」

照片

▲猴子與猩猩都屬於靈長類動物,根據報導,有60%的靈長類動物存亡堪慮,所有的威脅都是來自人類。(拍攝:沈怡帆)

 

隨著野地生態棲地縮減與破碎化,以及人類非法盜獵等因素,野生黑猩猩與大猩猩也一直面臨生存危機。對於人與野生猿類的共存,蕭人瑄分享了一個結合了在地社區、生態旅遊及野生保育的例子-盧安達西北部火山國家公園的山地大猩猩拜訪行程,透過帶領各國遊客拜訪當地的大猩猩居民,將正確的相處態度及保育知識傳遞出去。這個野地生態導覽計劃提供當地民眾工作機會(例如斥候、解說員等),收入也能支持在地經濟與野生大猩猩的保育,達到雙贏。

 

不過,目前這個行程正因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極大挑戰,觀光客大量減少的同時,叢林中捕獵陷阱的數量遽增。「所以,在地社區的自覺,及其對與該地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追求,才是最為根本、直接且重要的。」蕭人瑄表示,「我想這也是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所追求的吧!」

 

確實,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經常舉辦「跟著猴子去爬山」活動,帶領學校、企業、社團等走進高雄壽山的獼猴森林,也與高雄市環保局合作培訓生態導覽員。2021年除了繼續做導覽之外,林美吟說:「今年主力活動是在高雄的入校宣導,我們覺得從小的扎根教育是最重要的,而且小朋友也會影響他們的家人。」

 

從高雄到台北舉辦第一場講座,對於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只是一個開始,就像台灣獼猴分布在許多縣市,他們也將到處為獼猴發聲、與民眾溝通,只要讓更多人聽到,和平共存就有希望。

 

推薦閱讀:

【臺灣的自然與歷史】外來者的電網

難道就「降」嗎?-當台灣獼猴不再是保育動物

動物議題大家談:台灣獼猴與你我的生活(part1)

動物議題大家談:台灣獼猴與你我的生活(part2)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