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配股最有趣的一點是你不用交所得稅。…你拿到不是現金、不是薪資啊。這些員工雖然實際收入是三百萬、四百萬,但帳面上可能只是月入三萬元的小作業員啊。三萬元的小職員是用那種6%的最低稅率啊。員工交的所得稅不多,那公司更不用交稅。所以這些公司啊什麼高薪…都是用大量納稅人的錢去養出來的…」
紀錄至陳信行老師演講
陳信行老師演講:科學園區專題
一、歷史緣起:
1.1963年 通用出口裝配廠/1965年 前鎮EPZ/ 1970 RCA/1980竹科(國科會)。一開始是採用保稅工廠的方式,因為當初台灣因為50年代美援逐漸減少,支柱台灣的外銷品—糖,價錢被壓得很低,因此,想要吸引美國公司到台灣來投資,但是台灣一方面沒有市場,一方面缺乏原料,因此,採用此制度。當時通用將整個製程中勞力密集的部分轉移到台灣,並且在整個商品的製作過程中,在台灣的工廠只有處理部分零件到成品的部分,以保稅卡車載著進出港口,在過程中,完全免稅。在這樣的制度下,通用公司在六個月完全回本,回收率高,開始有許多美國公司到台灣設廠。
2.1970、1980年代,小蔣時代為攏絡留美人才,由國建會每年邀請這些旅美學者回來,對台的政策提出建言,之後變成政策實行。之後便創立了國科會,建立各個學門,之後便由國科會建立科學園區。
3.1980年代開始,沿用保稅制度,策略性產業的免稅政策,大量的政府補助。此外,為了延攬國外的人才回國,在新竹科學園區創立了與美國加州一樣的景致與生活環境。廠商並發明了配股制度,以吸引人才並且使他們更賣力工作。
4.之後引起國外如南韓、菲律賓、非洲等國家紛紛仿效,成立特區經濟。由於過度依賴外國,一旦外國資本撤出該國,該國的經濟將會崩盤。
二、科學園區存在帶來的影響:
1.國家競爭力:在國民經濟的論述中,生產、消費、儲蓄、投資四者相互有關,然而透過科學園區的操作模式可以發現,除了消費以外,其他的獲利都在國外。因此,當政府不斷的說要有國家競爭力時,可以更進一步的思考,為什麼要有?要競爭甚麼?
2.1960年代開始的產創條例,在不斷的修法之後,以不同的法律名稱繼續存在,而在「產業」的定義上,以前是政府精選的產業,現在擴大解釋,使得有些產業在稅後盈餘還變成負的,要由政府補貼。
3.園區附近的居民得到甚麼?擁擠的交通、建雅房給住不進去園區的作業員、小吃店、早餐店、農田汙染、水資源破壞、職業病。科學園區帶來的地方繁榮與科學園區所帶來的外國、財團的獲利不成正比。
4.未知的化學毒物汙染:目前毒物正面表列的有1000種以下,但多數化學品不知其毒物是否對人體有害,其風險無法預估。例:三氯乙烯是因為RCA死了員工以後,大家才發現。紐約愛迪生公司因為排放了多氯聯苯,導致哈德遜河泥沙有毒。
5.公司的回饋:通常都是當地居民有強烈的抗爭,才會有回饋。1989年善化茄拔里抗爭奇美設廠成功。竹科附近的關東里、金面里曾經有抗議竹科的廢水問題,但因為都被壓下來了,所以沒有成功。
相關連結至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