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鏨工房以火作畫 燒熔琺瑯之美於生活

2021/05/11 20:19
3,120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陳佳彤、葉欣昀/臺北市報導】在清代,琺瑯為製作皇帝御用器物的材料,而到了現代,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使用到琺瑯器。鏨工房的創辦人呂燕華正是其中一位將琺瑯融入日常的職人,透過她的巧手,讓我們在筆筒、茶罐、香盤等等的器物上也能看到琺瑯的身影,向大眾傳遞琺瑯之美。

海外奠下基石 在地築夢踏實

在南港區玉成街的巷弄內,有許多老舊的住宅,若沒有透過附近居民的指引,很難發現隱身其中的一間金工工作室——「鏨工房」。開著鐵門,歡迎訪客的到來,這是鏨工房創辦人呂燕華探索琺瑯的秘密國度,也是建築夢想的園地。  

本身是學習純藝術繪畫的呂燕華,在美國主修繪畫時,偶然經過雕塑系的金工教室,看見裡面的學生對著金屬工藝敲敲打打,沈浸在自己的創作世界中,呂燕華頓時產生了好奇心,並且被那樣的氛圍所吸引,因此選修了那門金工課,也在這門課首次接觸到了琺瑯。對於琺瑯製作的多重變化與挑戰性,讓呂燕華對琺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修習金屬工藝課的期間,呂燕華與同學聊著彼此未來的計畫,想像著擁有自己的工作室,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的空間,於是在美國奠下基石的呂燕華回到臺灣後,繼續在琺瑯的領域創作,並於二〇〇三年成立了自己的金工工作室「鏨工房」,希望能在容易入門,卻難以專精的琺瑯領域有所突破。

創業初期,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中達到平衡,是許多創作者需要面臨的考驗,對於呂燕華而言也不例外。在創業前幾年花費了大量的心力在研究琺瑯的技法以及美學上的表現,要兼顧研究、創作和現實的生活,因此收入時常無法維持工房的開銷,所幸後來以開班教授琺瑯的收入來支撐工房的開銷,讓鏨工房可以繼續營運下去。呂燕華說:「創作者的養成過程是很漫長的,不是可以立即見到成效,也沒有人能保證未來一定會成功,但我還是依照自己的心意繼續在這個領域堅持下去。」

照片

呂燕華介紹她最常使用的金屬胎體——紅銅。 攝影/葉欣昀。

經驗累積的交疊 燒製心中的夢想色彩

琺瑯本身是一種玻璃質,將其磨成粉狀灑於金屬表面後,經八百度左右的高溫燒製熔解,使其附著於金屬表面,形成一層堅硬光滑的釉質,呈現出多彩與不同的觸感,這種玻璃與金屬結合的複合媒材器物即稱為「琺瑯器」。

呂燕華表示,琺瑯的製作過程雖繁複且具有挑戰性,卻同時也充滿著樂趣。就製作過程而言,琺瑯製作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要做的是金屬胚體的成型。其中,要先根據欲完成的作品及欲表現的色澤決定金屬胚體的材質,而呂燕華較常使用的金屬胎體是紅銅,因為紅銅的延展性及可塑性較高,運用金工鍛敲技法可以將銅片塑造成所需的造型。

第二個步驟是琺瑯燒製,是琺瑯製作的關鍵,也是最耗費心力的部份。宛如以火作畫,透過反覆上料,反覆進窯燒製,層層疊色燒製出心中的畫面。其中,對溫度和時間的掌控會決定燒出來的結果,因此還需要豐富的經驗,以及對材料特性的完全掌握。

最後的步驟是成品拋光。將燒製好的琺瑯器進行研磨、拋光,可以將表面拋成霧面或鏡面的質感,讓金屬胎的光澤更閃爍,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風格更完整的作品。

對呂燕華而言,製作琺瑯的過程就像畫水彩一樣,總能交疊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可以是鮮豔絢爛,也可以是內斂高雅。如此千變萬化的琺瑯,也是最吸引呂燕華的地方,既可以追求精準的工藝表現,亦可以開放地作為藝術的表達,讓呂燕華每次在製作時都能享受到不同的驚喜與樂趣。

照片

琺瑯的常見創作類型,通常在製作過程會運用到一種 或多種技法混合。圖片來源:鏨工房  GIF製作/陳佳彤、葉欣昀

擺脫分門別類 創造融合並列

二〇一二年時,呂燕華參加了臺灣設計師週的展覽,也是從那時她開始思考該如何將自己的作品帶給大眾、進入人們的生活中,而不只是在展覽場裡展示的展品。於是隔年,呂燕華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鏨Zan Design」,期盼能創作出工藝、美學、產品三者互相結合的琺瑯器,並規劃出四種具有功能性又可作為收藏擺飾的器物類別——茶器、花器、書器、香器。

呂燕華介紹道,就茶器這項類別而言,主要製作的品項是茶席中常用的茶罐、茶撥、杯托…等,且茶器較注重功能性,如何符合茶人的需求及手感是很重要的製作關鍵。至於花器由於沒有特別的限制,因此在創作時較能自由發揮,做出雕塑性的造型。不過呂燕華也認為,器物的功能往往是可以互通的,端看使用者的巧思運用。舉例來說,書器類主要製作的筆筒與茶罐可通用,筆洗也類似於花器,而香器類主要製作的香罐和香盤,與茶罐和杯托又有些不謀而合。這些器物並不受制於類別的枷鎖,而是在生活中相輔相成。

照片

呂燕華老師向我們示範琺瑯器的製作過程。攝影/葉欣昀

保持初心 探索無盡的琺瑯國度

呂燕華當初成立鏨工房的目的就是作為創作中心,十八年來,她對工房的目標始終如一,將來也會本著初心持續創作。近年來由於商品化,創作的類型往往受限於罐器、花器等含有實用價值的器物,但對呂燕華而言,琺瑯可以表現的範圍遠大於此,除了具有實用性,它更是一個創作性的材料,而這也是她深深受琺瑯吸引的原因。

未來,呂燕華希望能嘗試琺瑯的裝置藝術以及大型雕塑。她期待地說道:「從初次接觸琺瑯到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年了,然而我依然感到琺瑯還有無盡的可能性吸引著我,愈研究愈覺得有趣,似乎沒有盡頭。我會帶著我的好奇心,繼續在琺瑯國度裡當一名探索者。」

照片

呂燕華老師與助理們準備著琺瑯材料,師徒畫面倍感溫馨。 攝影/陳佳彤

採訪側記

過去對琺瑯工藝從來不了解,以為它和琉璃一樣只能作為觀賞、收藏用的藝術品,但在抵達小巧而應有具有的工房後,以及呂燕華老師的精心解說下,內心如同被那燒製琺瑯器的火爐加熱了般,溫暖而沸騰——原來那些曾經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的藝術品,就在我們所身處的這間溫馨的工作室,以生活器物的形式誕生。

延伸閱讀

三藝金工 存續三峽金屬工藝溫度

玻璃大師許金烺 人性化教學傳承玻璃工藝

法華彩瓷大師張美雲 重現明代失傳技術

更多報請看生命力新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