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圳流 嘉南大圳百年紀念
為了灌溉嘉南平原
改良15萬公頃旱田成為良田
百年前的日籍技師八田與一
為了台灣建立了嘉南大圳
以及1300公頃的烏山頭水庫
讓嘉南平原成為台灣農業的穀倉
改善了農民的生計
成為當時全亞洲最大也是世界第三的水利工程
今年是八田與一技師逝世79年
嘉南大圳開工也已100週年
紀念儀式更是無比的盛大
總統與副總統遠道而來為這場活動致詞
更邀請紙風車劇團演出
今年的慶典透過視訊
在日台兩國的會場
手舞演出進行八田與一作詞之"烏山頭舞"
象徵台日友宜長存
也促進國際文化交流
--------------------------------------------------
水道是綿延了1萬6000公里的嘉南大圳
橫跨了雲林嘉義台南
是台灣最知名也最重要的灌溉系統
嘉南大圳灌溉的廣大的農田
讓嘉南平原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米倉
這項宏偉的水利建設
來自百年前的創舉和遠見
1920年開始
歷時10年才完成的嘉南大圳
更是當時東亞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利系統
能夠完成這麼重要的建設
都歸功於負責設計監造的八田與一技師
以及所有參與施工的
台灣日本技術人員和勞工
我們這段歷史見證了台日之間的羈絆
百年來嘉南大圳的水流沒有停止過
台灣跟日本之間
在技術上在經濟上
農業和文化上也都維持了緊密的交流
因此我特別感動於日本友人的參與
各位的參與一起見證了台日的情誼
我也相信因為我們共同的努力
台日的情誼將會繼續的留傳下去
100年前八田技師在設計嘉南大圳的時候
曾經發下一個弘願
希望百年之後台灣的農民都還是有水可用
這樣的眼光用今天的話來說叫做超前佈署
100年以後的今天嘉南大圳持續運作著
不過世界已經遇到不一樣的挑戰
疫情影響了全球
人和人之間失去了面對面的交流的機會
另外就在台灣
因為極端的氣候
我們正遇到嚴峻的水情考驗
在這個時刻我們特別緬懷八田技師
建設嘉南大圳的事蹟
格外的有意義
同時因應氣候變遷
我們也要攜手合作
學習當年八田技師的勇氣
視野和執行力
一起為百年後的子孫
留下美好的環境
--------------------------------------------------
雖然因為疫情影響
日方人員無法前來
但現場還是盛況空前
紀念八田與一的偉大
--------------------------------------------------
日本人當時是佔領台灣
日本人呢對台灣當時他的計畫
是台灣發展農業
日本發展工業
所以土木工程科的話
在台灣發展農業的話
一定要有水庫
一定要有水圳
啊有水可以灌溉
才能夠發展農業
所以八田先生
它東京第大畢業第一個志願
就是到台灣來
它希望發揮它的所能
100年前嘉南平原是看天田
就跟我們現在台南目前的天氣一樣
目前台南能不能灌溉能不能種稻
不行!全部都休耕
除非你自己有水井有水源的才能夠種
啊100年前剛好和現在一樣都休耕
啊有水有水你才能夠灌溉
但是在當時呢烏山頭水庫蓋好了以後
還不是全部都有水能灌溉喔
三年輪種
你第一年你種水稻
全部供水給你
水稻一定要水
你種甘蔗一半水一半
你種雜糧種地瓜種高粱沒水
隔年呢輪流換你種甘蔗
啊換你種地瓜等等
所以我們有一句俗語在說
三年一份好壞照輪
照輪的啦
直到66年曾文水庫蓋好以候
這個問題才解決掉
那後來日本人呢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
那日本人佔了菲律賓以候
就是要複製台灣的模式
要派八田去菲律賓考查蓋水庫
蓋水庫不是要種稻
當時台灣的稻已經夠了
要種棉花
因為戰爭嘛不只是要有東西吃
還要有衣服穿
所以呢1942年就派八田到菲律賓去
當時呢是1942年5月5日
5月初5當時呢是6艘船出發
八田坐第二艘船叫大洋丸
然候就從日本的廣島港就出發了
美軍呢接到八田要去菲律賓的情報
他們就想說這個人太厲害
不可給他到菲律賓
所以就派了一艘潛水艇
埋伏在中國的東海那個地方
船隊過來發了4顆魚雷
中了3顆船沉了
他的太太接到信是5月9號
他在5月8號今日今日就已經掰掰了
後來呢美軍戰事就是逆轉
美軍呢一直在轟炸台灣
所以那時後就是連日本總督府
就是我們現在的總統府
那當時他的太太就來到烏山頭這個地方
就在這邊避難
1945年8月15號日本戰敗投降
9月1號她(八田外代樹)在9月1號
跳那個出水口(烏山頭水庫)自殺
16歲嫁八田16歲就來到台灣
45歲自殺
在日本住了16年
但是到台灣呢幾年29年
跟孩子跟丈夫在一起
八田先生在蓋烏山頭水庫
但是呢每到下班的時後
她太太就抱著小孩帶著小孩
在這裡等她先生回來
她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台灣人
但是在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
每一個都要遣送回國
回去日本後連要拜她先生都不可以
連要看她先生都不行
這水庫是八田先生一生的心血
也是她陪伴她丈夫
在這邊蓋烏山頭水庫的一個心情
但是一定要回去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呢
她就沒有辦法忍受這一種思念丈夫的一個心情
所以才跳下去
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舊放水口
公民記者許家睿
台南官田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