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危宅蝸居晚年 「下流老人」2坪求生

2021/05/21 20:00
2,733次瀏覽 ・ 49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標一: 坪房狹小潮濕 籠民窄居苦難言

OS: 你可能很難相信,在二十一世紀富裕的台北市,捷運龍山寺附近的巷弄內,有這麼一群人,蝸居在聲色場所巷弄深處的雅房。

Stand: 這裡是台北市萬華區西昌街,這邊有多處低收入戶社會住宅,裡面住的大多數是65歲以上的男性獨居老人,他們居住在不到3坪的房間裡,生活空間非常擁擠。

OS: 跟著里長的腳步走進這裡,幽暗的走廊,空氣中的發霉味令人窒息。在這裡,有人因為賭博失去家庭,有人年老被棄養,他們各自都有一段,難以啟齒的故事。狹窄的房間裡面只有一張床,幾十個人共用一間廁所,他們就住在所謂的籠屋裡,生活苦不堪言。

籠屋居民 吳清助:「蜈蚣阿,蜈蚣。」

標二: 年輕愛玩花光積蓄 籠屋成唯一選擇

OS: 來到這棟住宅的管理室,正在與里長聊天的管理員吳丙坤也是低收入戶住宅的住戶。

管理員 吳丙坤:「很多之前可能也是有房子,有什麼老婆,什麼都有,喝、賭什麼都來,把財產都敗光了。」

OS:吳丙坤說到自己因為年輕時流連聲色場所,玩心重而沒有成家,把積蓄花光了才來到這裡,還把同樣沒有成家,年邁中風的哥哥接過來同住。

OS: 蹣跚的步伐,一拐一拐的拄著拐杖往房間走,他,是吳清助,也是吳丙坤的哥哥,因為中風而行動不便的他,住在一樓管理室旁邊的房間。

籠屋居民 吳清助:「阿就沒有房子阿,我弟弟把我帶來這邊住阿。」

OS: 每周都會有長照服務的社工來到這棟住宅,幫行動不便的籠居老人們洗澡、洗衣服,和帶他們出去散步,籠居老人的生活環境被迫壓縮在兩到三坪的空間裡,生活品質每況愈下,社工的到來,無疑是為這棟死氣沉沉的住宅提供一點溫暖,和人情味。

社工 張小姐:「看他今天如果說今天要代購的話,就陪他去代購,看他,阿陪伴服務,阿陪伴服務有其中就看他,欸,如果來公園散散步,讓他做做運動這樣子。」

標三: 無依無靠過日 自嘲還有棲息地

OS: 沿著住宅的樓梯往上走,今年86歲的黃松,是吳丙坤的朋友。

OS: 父母雙亡後,兄弟姊妹也都各自成家,沒有人能照顧他,只好獨自一人從彰化老家來到台北生活,但因負擔不起台北市昂貴的房租,只好住進了這裡。

籠屋居民 黃松:「爸爸媽媽都死了,阿妹妹弟弟也都出去娶妻了。」

OS: 年事已高的黃松,有一隻耳朵已經重聽,離鄉背井也沒有收入,籠居雖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比起露宿街頭,起碼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籠屋居民 黃松:「這一邊比較聽得到,另外一邊比較聽不到。」

標四:過一天算一天 籠居生活沒有未來

OS:台北市萬華區,舊稱艋舺,曾是台北最繁華的地區,聚集了許多未成家立業的單身漢來到這邊找出路,在當地深耕二十多年的富民里里長范添成說,也因為這樣,造成遊民、私娼等社會亂象層出不窮,拉低了萬華區的平均收入水平,其中,富民里的籠居老人也最為密集。

台北市富民里里長 范添成:「主要是這樣,他們大部分都外地來的,外縣市來的,來為什麼呢,說真的,他目的,就是申請低收,政府補助,阿房租也便宜,阿剛好這個地方,都是一個小間小間的這樣,又可以設戶,符合他們的要求。」

OS:這群人漂泊在這裡,以萬華區為中心,大量的老舊住宅裡,就存在著籠居老人住的房子,那些不到三坪的小房間裡,雖然潮濕幽暗、衛生環境惡劣,卻是他們唯一住得起的地方。

籠屋居民 周春金:「阿就一天過一天,就是要面對,就是這樣,孤家寡人就是這樣,自己要去適應。」

OS: 每個籠民都因為不同的經歷來到這裡,你是否想像過自己的老年生活,是得以安享晚年,還是在窄房裡過著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萬華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