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安樂「死」還是安樂「活」? 正視死亡的議題 讓人生更美好
記者陳貞諺 彭芷琳/台北報導
因應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們可以決定最後的餘生,
安寧療護及安樂死是目前討論度高的話題,
但真的能讓我們安心嗎?
你是否有想過未來的「善終藍圖」?現今所探討的「安寧療護」與「安樂死」,皆是為了減輕病人痛苦,但還是要面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終極的失落。」安寧療護心理諮商師葉北辰說,大多數人在面對失落的心情時,能調整心態和治癒自身。但是,當對待死亡議題時,是否還能泰然自若,選擇最理想的「安樂」死呢?
賴台生先生積極推動安樂死合法。(照片由賴台生提供)
安樂死抑或是安樂生?
「安樂死是個人的事情,沒有人能決定。我們只能在旁邊提供建議,當事人願意接受就接受,不願接受就不接受」推動安樂死合法案的賴台生表示,在面臨生命盡頭的病人,旁人是無法體會的,希望透過另一種快速的方式,讓病人脫離疾病的折磨。
不過在建立安樂死的制度上需要嚴謹,第一個是有清楚的法規制定,是項階段性工作,以免遭到濫用;第二個是鑑定病人是否符合安樂死的程序,要有專業團隊參與整個過程,包含醫生和諮商師等等;最後一個是尊重當事人的意願,賴台生有提到,若在執行前一刻反悔,不可強制執行,不能違背他們的意願。
很多人對於安樂死有質疑,例如:執行者的行為是否等於殺人,賴台生對此做出解釋,這是一個「轉念」的問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是在幫忙他們解決痛苦,而現今科技發達,也可以使用機器人來協助,是不錯的方法。
「生命不在乎長短,而是在乎它的寬度」賴台生表示,生命不在於延長時間,而是讓生活變得更精采,更有意義。
死亡的引路者-「安寧療護」
普遍大眾對加護病房的認知是還可以拚拚看。而當終點是死亡已無可避免時,讓死亡成為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安寧療護的精神是「幫助」末期病人,在到终點前能獲得完整的舒適照顧,而這卻常是大眾不得知的。
「末期病人已不是跟疾病對抗,陪伴末期走向死亡,並不是只有身體要照顧,更多是心理層面的問題」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表示,安寧療護團隊是由不同專業人員,組成的醫療團隊,除醫護社心以外,還有像是心理師和宗教師等等,如此高規格的模式,是為減輕病人的病痛,與面對死亡的準備。家庭會議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在討論的過程中,能讓家屬更清楚地瞭解,每個階段該做什麼準備。
我國目前安寧病房的設置床數比例並不多,除了安寧病房設置成本問題,也有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困境。對此,執行長林怡吟強調,畢竟醫護人員的訓練,醫院經營層面的考量,以及政府給付政策等等,都是安寧療護發展的影響因素,這些皆是需要討論改善的問題。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團隊合照。(照片由執行長林怡吟提供)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定時出刊物。(照片截取自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網站)
期待死者善終,生者善生,才能真正做到生死兩相安,執行長林怡吟說,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了解長輩對善終的意願,哪天意外發生或疾病發展至末期了,家屬就能很清楚,尊重當事人意願來幫他發聲表達他的決定。
安樂安寧大不同
安樂死是因為「痛苦」而解決「人」,安寧療護則是為「人」解除「痛苦」,安樂死與安寧療護最直接的差別就是選擇善終的模式不同,各自有其考量。
「因為已經了解自己的生命期走向死亡是不可避色,所以希望在這段時間還能有尊嚴及品質地生活」林怡吟表示,選擇安寧療護的病人是如此地期待;而安樂死是積極協助他人加工自殺。2019年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則是推動,不刻意透過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延長病人的生命。病主法規範,具完全行為能力者,須經醫療機構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並核章證明,未來病至末期、變成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或極重度失智者,可依據當初意願接受或拒絕維生醫療。
尊重想選擇安樂死的末期病人,當然也擔心他們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安寧療護的照護,因此安寧療護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有待大家共同的努力。
死亡並非想像中可怕
「唯有在生命將盡的時刻才會真的有面對死亡的感覺,身體康健的人是不會思考這個問題的。」癌症希望基金會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表示,身體的衰敗或某些特殊的經驗,才讓人覺得死亡很真實。
安樂死與安寧療護的心理差別很接近,卻也很矛盾。安樂死屬於積極作為,是快速解決生命的辦法;安寧療護屬於非積極作為,不延長瀕死的過程,容許自然死亡。說到支持安樂死的人,少部分是想得到「掌控感」,可以自己決定死亡,就如同命運掌握在個人手中,他們希望死亡的方式也能被抉擇。
陪伴病人走向終點。(照片由門諾醫院提供)
如何讓晚期病人不要一直陷入悲傷情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楊格政強調「悲傷或預期性失落哀傷,是面對生命晚期常見,也很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心情。」不用試著擺脫哀傷,因為這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每天擔心受怕的日子已不容易,「如何讓病人願意討論他的死亡就夠了」葉心理師說,跟病人談他因為患病失去了什麼、還有什麼期望等等的話題,對各種態度保持好奇且寬容,才至關重要。
在心理諮商的道路上,「維持holding」必不可少,主要就是提供病患心理支柱,陪伴在他們身旁,當一位在生死道路上的「引路者」。
畫出自己的善終藍圖
現今人們逐漸敞開心胸談「死亡」的話題,更加瞭解不同的善終方式;不過大眾需對死亡抱持正確的心態,且尊重病患的選擇,即便是親如家人,也要重視當事人的意願,不該用道德綁架,讓他們在世上痛苦地活著。現在的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善終的藍圖,以免意外降臨時,無法替自己選擇餘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