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醫生解危機 農藥減量顧食安
標一:國內外氣候不同 連續採收藥小心
OS:早上八點,是嘉義新港菜市場最繁忙熱鬧的時段。有的人還在仔細挑選,而有的人手裡早就拎了一袋,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買回來的蔬菜清洗乾淨,徹底去除表面殘留的雜質和農藥。而在今年年初(CG),美國環境工作組織也公布農藥殘留量最多的蔬果排行,對此,研究植物病害多年的林教授,卻提到每個國家的氣候條件不同,台灣在統計資料上常見的其實是連續性採收作物。
嘉大植物醫學系教授林明瑩bite:如果花的上面或者新芽上面有病蟲害的時候,農民朋友是會去嘗試要去做防治,可是下面可以採收的部位馬上要採了。
OS:像是圓圓胖胖的絲瓜,這類的藤蔓型作物,他們會同時發生一邊開花.長新芽,而另外一邊卻已經成熟結果了,所以到底要不要灑農藥、什麼時候灑,便成為一道難題。
標二:慣行農法經濟速效 台農藥用量高
OS:簡單穿戴好用具,務農半輩子的林伯伯,每隔幾天就要到田裡噴灑農藥,別看他一個日常舉動,這可是台灣大多數的農民都會採行的慣行農法,因為高溫多濕的氣候,使得病蟲害生長頻繁,所以為了確保品質和產量,低成本的化學農藥有助於農民在短時間內看見成效。不過一直以來台灣農藥使用量並不低,光是去年總計就有9千公噸(CG),而若以土地面積來看,每公頃則高達17公斤。而這一邊的阿彩嬸,田裡前一天剛下過雨,所以現在正忙著採收空心菜。
農民阿彩嬸bite:(這個有在噴農藥嗎)有阿多少都有噴阿。(要噴什麼藥你是如何知道)去農藥店阿!
標三:農藥罔效? 雞尾酒療法成隱憂
OS:長期以來農民信賴的農藥行除了販售農藥,也會教導他們正確的用藥方式。
農民水稻伯bite:這個沒露水就可以噴了嗎?
農藥行老闆梁藍文bite:對,沒露水就可以噴了,噴兩天後記得關水關一個禮拜,一星期後就可以補肥料了。
OS:得什麼病,配什麼藥。是農藥行派藥原則,然而業者沒有親眼看過作物,很難掌握疫情,再加上還有成本獲利需要考量,便只好採取最保守的做法,俗稱雞尾酒療法。
台大植微教學醫院院長洪挺軒bite:就是a+b+c+d+e,那可能有5支(藥劑),裡面只有1支到2支是有效的,剩下3支都是多用的。
OS:多餘的藥劑不只會造成環境負擔,而且一旦藥效結果不如人意,農民很有可能就會自我判斷用藥。
新港農會農藥管理人楊皓宇bite:有的老人家會想說我放多一點比較有效,可是有些不是這樣算的,就是要按照它們上面的安全用藥的稀釋倍數下去使用,然後還要經過安全採收期,所以他那個檢驗出來的安全容量才會在容許量以下。
OS:但面對一層層嚴格規範,農民身邊卻缺少專業知識支援,他們該怎麼辦?
標四:伴農民迎收成 對症下藥是關鍵
儲備植物醫師李宗翰bite:你現在就是有在控制,所以他都沒發生,就是這樣的狀況。
農民林俊銘bite:我們以前是沒收成,前兩年沒收。
儲備植物醫師李宗翰bite:你現在的價格一定很好。我用看就知道了。
OS:跟著李宗翰的腳步,我們來到雲林斗南的苦瓜田,很難想像如今一顆顆外觀飽滿又大顆的苦瓜,去年曾染上嚴重的蔓枯病,也害得56歲的林大哥,投入的心血全沒了。
農民林俊銘bite:(果實)不會那麼大,這麼大就壞掉了,裡面也沒辦法處理,你再處理也只是暫時性而已。
OS:幾番掙扎下,竟意外讓他在農會認識李宗翰。當時林大哥就坐在旁邊,看著李宗翰用儀器講解肉眼看不到的病因,是如何傷害整株作物。
儲備植物醫師李宗翰bite:它的病害就是從葉緣,開始這樣吃進去,到末期的時候,其實整個葉子都會枯萎,最重要的是,它會影響這個結果,小顆一點它就會整條黃掉了。
嘉大植物醫學系教授林明瑩bite:我們希望植物醫生能夠導入的部分,就是說可以明確知道這個發生的病因是什麼,明確知道產生蟲害的是哪個標的的對象,那就可以對症下藥,明確地去找到理想的藥劑,開立處方簽給農民,作理想的防治。
OS:兩個人從整地到收成,一步步互相合作,如今翠綠色的苦瓜看在林大哥眼裡一點也不苦,因為他身邊多了一個好夥伴,讓他終於可以敞開心扉開懷大笑。
農民林俊銘bite:真的,呼籲我們農民有問題要去找植物醫生去解決,因為已經成功率100%了。
標五:盼把關食安 植醫法仍卡關
OS:豔陽下,採集芋頭葉片樣本,再放到顯微鏡底下,這是新港鄉農會植醫林建言,畢業後留在養育他的這片土地上,這裡每位農民都是他的學習對象。
農民魏坤輝bite:這個施肥不會斟酌,施久了就會出鹽,會出鹽我們就用一些東西下去灑。
OS:就像迎來了一個好鄰居一樣,今年全台一共有46位儲備植醫,進駐各地農會及鄉鎮公所。
台大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洪挺軒bite:他其實看到的不是只有這將近50位的植醫,其實後面有一群非常堅強的諮詢團隊,
OS:在嘉大研究室裡,幾位研究生正在做黃瓢葉蚤的抗藥性測試,當然,同樣扮演植醫後盾的,還有台大、中興、屏科大三所學校,分別在北中南部負責不同區域。
台大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洪挺軒bite:我們希望保障到國民的食安健康,因為有這些植醫幫我們去做把關,我們就可以吃得很健康。
OS:有了植醫的加入,農民也為細心呵護的寶貝找到了醫生照顧,但三十年過去了,植醫法到現在還在卡關,食安得不到保障,人一天要吃三餐,究竟這一口安心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