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特色天燈響孔 菁桐鐵道烏克麗麗
【記者劉昭宜、陳泓伸 ∕ 新北市報導】「哐當、哐當」,來到平溪線鐵路的終點站菁桐,一出站便能聽見烏克麗麗輕快悅耳的樂音。土生土長的菁桐人潘隆章從小就對木工特別感興趣,國中畢業後雖至全台各地當學徒,最終仍選擇回到老家菁桐,創立「菁桐鐵道烏克麗麗工作坊」。除了親自設計獨一無二的DIY材料包,更致力將台灣番薯、中秋柚子等地方特色融入自身的創作,潘隆章用行動向世界證明「平溪不是只有天燈」。
潘隆章親手設計的烏克麗麗材料包 。攝影/陳泓伸
與木工結緣
「我時常打趣地向別人說,無論你在做什麼木工,我從旁邊走過去就知道你在做什麼、怎麼做」潘隆章自信地說道。生長於台灣的煤礦山城—平溪一帶,潘隆章的父母深知採礦的辛苦,因此早早就告訴他,若不喜歡讀書,也一定要去學一技之長。憑著這句話,國中畢業後,他便四處尋找木工師傅做學徒,先是至板橋學習古箏製作,而後學習製作家具,最後再到台中學吉他與小提琴等木製樂器,潘隆章自認學習速度快,因此一個地方不會待超過一年。
一九八七年,潘隆章在深坑定居下來,先前從事的是各式木工工作,做過室內裝潢、樂器、家具,也待過工廠。大約十四年前,潘隆章的兒子在小學自然課本學到音箱共鳴,於是自告奮勇地決定自己做一隻烏克麗麗交作業,他替兒子找了些簡單的木材,僅從旁給予口頭提示與指導,不論琴身、琴柄的切割與刨製皆由兒子獨自完成。作品帶到學校後,造成不小的轟動,許多師長、同學紛紛鼓勵潘隆章開樂器行,而「菁桐鐵道烏克麗麗工作坊」便在這樣的局面下誕生。
工作坊矗立在菁桐車站的斜對面,不大的店面,卻擺滿了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烏克麗麗,一把把純手工琴都是潘隆章的用心與堅持。正式開業前,他前前後後花了約半年時間籌備,事實上,潘隆章原先有意將工作坊設立於人潮相對多的九份、深坑,然而礙於租金較高,在背負龐大經濟壓力下,他認為會做不好事情、作品亦不會精緻。於是時隔多年,他重回故鄉菁桐開業,「人不親,土親,我仍是個土生土長的菁桐人」潘隆章對菁桐的那份強烈情感從來不曾減少。
位於菁桐車站斜對角的菁桐鐵道烏克麗麗工作坊。攝影/陳泓伸
從頭到尾自己來 只做「真的」DIY
堅持純手工,不假他人之手,潘隆章負責店內所有烏克麗麗的製作,從設計構思到完成上色全由他一手包辦。憶起開店初期的忙碌生活,他說道:「當時白天要顧店,晚上還要拚命趕作品,每天都活像一只熊貓」。在累積一定數量的作品後,他發現,許多坊間的烏克麗麗DIY只不過是將現成的琴身與琴柄黏合,根本算不上真正的DIY,於是潘隆章開始嘗試研發自己的DIY材料包,希望讓顧客從頭到尾自己動手做,而不是像組裝家具般將現成品東拼西湊。
跨越鐵軌到工作坊店面的對面,再向上走幾步階梯便能看到「菁桐鐵道烏克麗麗工作坊」的工作室,鐵門拉開,木材的氣味撲鼻而來,平時潘隆章在這裡工作,顧客也在此進行DIY手作。
「我喜歡做別人沒有的、認為困難的事情」談起最引以為傲的烏克麗麗DIY材料包,潘隆章這麼說道。與坊間的DIY不同,他所設計的材料包尺寸多元,包含17、21、23、26吋供顧客挑選,此外也讓顧客自行組裝琴身、刨琴柄、鑿響孔等,這些工作聽起來對於沒接觸過木工的一般人有一定難度,然而潘隆章清楚地示範每一個步驟,並用自行設計的輔助工具協助,讓零基礎的客人也能享受製作烏克麗麗的樂趣。
琴身的製作需先用輔助模具固定素材,將兩支木棒塞入模型中固定,再開始上白膠,潘隆章特別提醒,白膠千萬別用刷的,要用點的,否則會蘸得到處都是,有礙於美觀。完成後,將琴板蓋上黏著白膠處,用自製輔助模具壓緊後,再把多餘的木材切除。接著,為了讓琴身與琴柄順利貼合,需將兩者的表面磨成相符的弧度,黏合後,務必將琴柄用刨刀刨成手握起來舒適的圓弧狀,不到一分鐘,潘隆章就能刨出圓滑順手的琴柄,精準熟練的刨工是他從事木工多年的經驗累積。
潘隆章師傅用自己設計的DIY材料包,一步步製成烏克麗麗。GIF製作/陳泓伸
融入在地 營造雙贏
工作坊內的烏克麗麗,除了常見的原木色與彩色烤漆,最吸引人的絕對是牆上的奇形怪狀,走近一看,可以發現每一把琴都是台灣在地文化特色的展現,有綠色柚子形、黃色蕃薯形、野柳女王頭、台灣等特殊造型琴身。潘隆章深信,一項產業要流傳下去,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因此他力求創新,配合特色節慶與文化研發出不同造型的烏克麗麗,「好比要製作柚子,我就要拿相機不斷拍攝柚子,模擬柚子的形狀後,再依據需要的彎曲程度尋找適合的木材」。
近年來,許多烏克麗麗製造商為了壓低成本而使用便宜的進口原料,這種原料製成的烏克麗麗品質通常參差不齊,時常剛買沒多久就損壞,潘隆章為此感到相當惋惜,也因此,他特意開放每個月各一天,不限廠牌免費幫顧客維修烏克麗麗,希望用這樣的福利,讓每一個使用樂器的人都是開心的。外來的材料用便宜的價格吸引業主購買,潘隆章卻一直堅持使用台灣生產的原料創作,除了促進本土經濟,同時也是一種品質的保障。
「肥水不落外人田」潘隆章堅定地說,他希望將台灣在地原物料發揮出最大經濟價值,將之製作成精美、高品質的烏克麗麗回饋社會。
一般的烏克麗麗中間的響板都是圓形的,在潘隆章的店裡卻能看見代表平溪的天燈形狀,許多烏克麗麗的琴頭也印著「Jintong」字樣,他甚至將琴身彩繪成一幅美麗的平溪天燈畫作,完美地將平溪在地文化復刻在烏克麗麗身上。潘隆章說,疫情爆發前,平溪一帶有許多外國觀光客前來遊玩,他們將這樣具地方代表性的烏克麗麗帶回家後,一定不會忘記自己曾經造訪過菁桐。
待在工作坊內,潘隆章最常聽見遊客說:「菁桐老街好短!」他認為,那是因為遊客並未駐足欣賞、了解每一個店家,而一次DIY體驗就會花上至少二至三個小時,這麼一來,便能拉長遊客待在菁桐得時間,或許他們也不會再覺得菁桐「沒什麼好看的」。此外,潘隆章的兒子補充,工作坊設立在觀光景點,正好烏克麗麗娛樂性高又容易上手,平日在市區從事樂器教學工作的他,假日也時常回到店內教導顧客烏克麗麗的彈奏。「我們一間小店能做的只有持續創新,提升地方知名度」潘隆章笑說道,唯有吸引更多人來到平溪,才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讓流失的人口回流。
烏克麗麗以台灣常見的水果柚子做外型,音箱上刻有象徵平溪的天燈圖案,展現台灣特有文化。攝影/陳泓伸
天生我材必有用
潘隆章只有國中畢業,卻憑藉自身力量,以烏克麗麗作品榮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研發補助材料包、新北特色地創之星、新北十大好禮等傑出獎項,推翻了許多老一輩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有所成就」的刻板印象。近來,他也受邀至深坑國中、十分國小等學校指導學生做木工,他經常以自身經驗告訴學生,喜不喜歡讀書只是興趣與專長的不同,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好壞,只要找到自己的專長並不斷努力,那都是好事。如同相思木早期因經濟價值低而不被重視,然而在製作烏克麗麗中,它反而成了最好的木材。潘隆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好比沒有最好的木材,只有它適不適合。
潘隆章用烏克麗麗帶動臺灣文化,獲得新北市政府頒發獎牌。攝影/陳泓伸
採訪側記
藉由這次採訪,得以深入瞭解了烏克麗麗的製作過程,潘隆章師傅更大方地直接讓我們體驗DIY烏克麗麗。工作坊內的烏克麗麗一個個都是潘隆章手工製作的,除了柚子、地瓜,也看見了招財貓、愛心與聖誕節造型的烏克麗麗,不禁令人歎為觀止,這麼小的體積竟然也能做出這麼多變化!一路搭乘平溪線到達終點站菁桐,欣賞沿路風景,曾經風光的黑金山城,現在則多了一分清靜與悠閒。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