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效率優先!全球淨零轉型不能沒有你
目前全球已有120國針對空調、照明、電視、洗衣機、烹飪用具等設備制定標準。光是中國、歐盟、美國等九大國家推行的措施,在2018年就幫忙省下1500TWh(1.5兆度)耗電量!幾乎等同於上述國家當年度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總和
(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1)
能源效率素有「第一燃料」(first fuel)美稱,剛落幕的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會議COP26中,也不乏見到和能源效有關的聯合倡議,比方由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Clean Energy Ministerial)成立的《超高效設備和電器部署倡議》(Super-Efficient Equipment and Appliance Deployment initiative),便呼籲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家電,如空調、冰箱、馬達及燈具等,要在2030年再提高一倍的能源使用效率。
然而,相較於一般肉眼可見的再生能源裝置,能源效率這種改變行為或提高標準就可立竿見影的節能手法,所受關注度卻不算高。本文便從國際能源總署(IEA)剛發布的《2021能源效率報告》(Energy Efficiency 2021),來剖析最新的能效推展狀況。
近年能效改善僅2%,實現2050淨零排放得再翻倍!
《2021能源效率報告》首先揭示,從衡量能源效率指標的能源密集度來看,全球平均能效已擺脫近年疫情陰霾,於2021年下降了1.9%,比去年改善幅度達0.5%。
近年能效升幅約2%上下,離2050淨零排放的遠程目標仍顯不足。 (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1)
可是,過去五年能源密集度每年平均降低1.3%,大概只有2011-2016年均值(2.3%)的一半。若要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長期目標,未來十年的每年能源密集度降幅,必須是現今水準的兩倍才夠。
如何加快推動腳步?政府的政策支持或管制標準,一直是最大關鍵。
《2021能源效率報告》估算,2021年能效相關投資額達300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10%,未來三年,全球每年預計投入4000億美元用於經濟復甦,其中跟提升能源效率有關的多達2/3,但還是集中在歐洲等發達經濟體。
制定能耗標準方面,目前全球已有120個國家針對空調、照明、電視、洗衣機、烹飪用具等設備制定標準。光是中國、歐盟、美國等九大國家推行的措施,在2018年就幫忙省下1500TWh(1.5兆度)耗電量!幾乎等同於上述國家當年度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量總和,效果非常可觀。
各種電器設備的能效標準,與其節能效果的比較。(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1)
而歐盟去年公布、範疇涵蓋再生能源、能源效率、交通運輸、財稅政策、碳交易等許多措施的「Fit for 55」計畫(2030年減碳55%),在能效方面即大幅修正《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Efficiency Directive),以建築改造為基礎,要求每年公部門建物面積至少更新3%,並使用更高比例的再生能源,2030年能效水準要再提升32.5%。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在《“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的「百千萬」行動,於2016-2020年以用能單位的能源消費量分級進行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實施範圍包括: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商貿流通、公共機構等領域,要求大型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嚴格執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以實現能耗總量控制和節能目標,也就是後來令許多廠商聞之色變的「能耗雙控」!
40多個里程碑檢視淨零進度,抑制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
相較於其他必須蓋電廠、砸錢投資的新增能源,提升能源效率無疑是最快能減少排放、也最具成本效益的措施。
2050年淨零排放情境下,未來十年的經濟與能源指標變化。(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1)
IEA以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情境計算,預計2030年全球經濟規模將繼續成長40%,但耗用能源量則會減少7%,屆時全球能源密集度會大幅下降35%,有賴提升能效、電力化、行為改變等措施多管齊下。
對此,《2021能源效率報告》整理出40多個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檢視里程碑。首先在建築部門,「準零碳(zero carbon ready)建築」在現有建築的比例,必須從目前不到 1%提升到 20%,並建議從2025年起不再銷售燃煤和燃油鍋爐,使用脫碳化的燃氣、氫能或其他零碳燃料鍋爐。工業部門則須透過材料及能源效率的改善,如水泥業增加熟料替代物、鋼鐵業提高廢鐵使用率、石化業提高塑膠回收等策略,將2030年的能耗成長幅度控制在8%。
IEA整理了40多個2050淨零排放檢視里程碑,散落於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1)
至於愈來愈受到矚目的交通領域,提高所有車輛的燃油效率標準、推動運具電動化,可謂兩大重點!
IEA詳細計算了許多車款從「油井到車輪」(well to wheel)的排放強度,2019年內燃引擎車(ICE)每公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於200克(gCO2e/km),相較之下,純電動車(BEV)只有70克。無怪乎,現階段已有超過20國陸續宣布停止銷售傳統燃油車的政策規劃。
最後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數位設備對提升能效的幫助。過去五年間,聯網電器、設備和感應器的存量,平均每年大幅增長33%,且很高比例是感應器與智慧電表。未來在數位設備的持續改良與技術發展下,諸如車輛充電、家電連結建築能管系統的智慧化應用,對於幫助電網穩定、節能減碳,都有令人期待的龐大潛能。
各種車從「油井到車輪」的排放量比較。 (圖: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1)
【參考資料】
Super-Efficient Equipment and Appliance Deployment initiative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