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創業 從兒童陪伴凝聚三芝社區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馬亨亨・夷將、林大帷/新北市報導】新北市三芝區,出現人口老化,以及青壯年人口外移的情況。當社區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環境,青壯年為了生活,必須到外頭打拼,家中的孩子自然會缺少父母陪伴、家庭教育的機會。黃富隆和周佳儀關注到家鄉兒童遭遇的問題,與福成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給予有需要的孩子們讀書陪伴的環境,並規劃有關藝術、設計等培育課程,幫助福成社區的孩子,找回家鄉的文化記憶與認同。

長期關注社區營造 決定返鄉服務

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的黃富隆,因為對文創產業深感興趣,到雲林科技大學研讀創意生活設計碩士,當時接到雲林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案子,便從一個小案子慢慢地將一個沒落的社區經營起來。在雲科大畢業後,黃富隆回到家鄉三芝區公所擔任替代役,透過在區公所服務的機會,發現三芝區在地的問題,希望將過去在雲林協助當地社區地方創生的經驗,帶回家鄉執行。

黃富隆教導學生進行實作課程。照片提供/街角巷弄

畢業於台中教育大學藝術教育系的周佳儀,小朋友都稱她小周老師,周佳儀從小就在三芝成長,因為父母長期投入社區服務,她也受到爸媽的影響,希望能為三芝區做社區營造的計畫,剛好畢業後的黃富隆回到三芝擔任替代役,周佳儀的父母知道這位青年善於寫計畫書、也有心想為社區服務,周佳儀便主動前去請教,兩人就決定一同合作解決三芝地區在人口、產業及文化凋零的問題。

深入瞭解三芝 發現兒少議題受到忽視

在二〇一六年間,黃富隆透過在公所服務的機會,與周佳儀走遍三芝七個社區發展協會,經過多次的社區問題探討,兩人發現社區都以長照作為主要對象,黃富隆研究三芝區的人口結構資料,關注到每年兒少人口減少的比例,和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比例趨近相同。黃富隆認為社區不應忽視兒少的需求,便與合作的社區溝通,希望能協助資源相對較弱勢的孩子們。

三芝地區的產業現況,目前基礎農業、家庭代工或是附近淺水灣服務業為主,由於當地無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造成許多孩子的父母必須到外地打拼,以致國小孩童放學後,爸媽仍在外地工作,小孩長期無法得到陪伴,不管在課業以及基本的生活教育都沒有家長協助。

讀書陪伴計畫  讓孩子在土地上扎根

黃富隆及團隊和三芝福成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為社區的孩子規劃讀書陪伴的課程。由於協會的會員許多都是學校的退休老師,對於讀書陪伴的計畫相當支持,也因為過去從事教育背景,這些身兼讀書陪伴志工的會員們都能在課程中給予協助。

學生專心的完成課後作業。攝影/林大帷

讀書陪伴的對象主要為三芝國小的學生,十幾位學童們在每日下午四點放學後,紛紛前往社區的活動中心,這個小孩課後陪伴的場所,除了週三以外,每晚上都有志工幫孩子煮飯,提供免費的晚餐,讓小朋友飽餐一頓後更有活力上課,也多少能幫助家長省下小孩一餐的負擔。

在讀書陪伴的課程中,每天都有固定志工及老師輔導學生作業,提供學業上的協助,學生功課做完後,就會開始上不同的培育課程,大部分以手作居多。例如善於藝術教育的小周老師規劃「地方記憶」類型的課程,像是帶領學生走訪三芝特色景點,讓孩子將喜歡的顏色的採集下來,並學習縫製包包,或是絹印等手工藝品,再加入三芝在地色彩元素。地方記憶能夠促進兒童對家鄉的認同感,並且能將三芝的人文、地理特色深植在孩子心中。

學生合作完成手作課程的作業。攝影/林大帷                                                                                   

大部分的孩子因為不清楚自己的家鄉有什麼特別之處,自然無法產生認同感。周佳儀說,當小朋友打開學校課本,可以看到玉山有什麼、陽明山有什麼「可是書中不會告訴你家有什麼。」她發現這些小孩子不夠了解自己的家鄉,並認為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因為三芝屬於偏遠地區,造成這裡的孩子對於家鄉沒有認同感,看到外地城市與家鄉的不同,心裏難免形成落差,甚至誤認為三芝長大的小孩,到外頭就是比別人差。所以小周老師在寒暑假期間,規劃戶外課程讓孩子更了解三芝。像是在去年暑假,周佳儀帶著學生走訪三生步道、海邊及廟宇等景點,並給孩子「色彩採集」的任務,找尋不同場域最喜歡的顏色,讓他們對三芝不同的景點有特殊的記憶。

從探索三芝特色開始,讓孩子對於家鄉有認同感,周佳儀說,有次孩子問她「正義」是什麼顏色?最後孩子回答「黑色是正義的」,因為在當地的智成忠義宮的關公神像是燻黑色的臉龐。

團隊除了規劃手作課程之外,也時常邀請三芝的長輩們技藝傳承的課程,例如請長輩教孩童製作古玩,介紹老人家兒時的玩具。除了靜態課程以外,孩子也參與福成社區的太鼓演奏練習,原本太鼓課程是讓社區長輩能培養動態的興趣,當孩子加入太鼓演奏的團隊,更將社區的能量凝聚起來。黃富隆及團隊也規劃在地特色商家、藝術家的工作坊體驗,像是在二〇一九年,社區發展協會帶著福成社區孩子們到茶園體驗製茶過程,由於三芝曾是以製茶出口產業為大宗,除了讓小朋友嘗試採茶、烘製的過程以外,也讓他們了解家鄉的產業史。

太鼓隊的小朋友到校慶進行開場表演。照片提供/街角巷弄

從兒少關懷 拉近社區的距離

從二〇一六年至今,黃富隆與團隊們深耕福成社區已逾五年,在這段時間裡,他察覺到整個社區因為讀書陪伴的課程,居民變得更主動地關心自己社區的孩子們,家長也更願意陪伴孩子參與活動,達到親子共學的目標。

福成社區發展協會的會員王做,三十幾年前嫁來三芝後就一直生活在當地,是讀書陪伴計畫的志工之一。王做說,長期陪伴這些孩子,自己也需要一同參與小朋友的手作課程,讓她時常想起兒時上課的回憶。她認為,與孩子長時間的相處也讓她得到許多收穫,由於時常與不同的小朋友們溝通、對話,王做發現,現代孩子的思想與過去大有不同,藉由這些機會,她習得與孫子的相處之道。

王做陪伴孩子進行手作課程。製圖/林大帷

黃富隆看見社區這幾年的改變,期望能夠繼續為三芝付出,他也希望遊客來到三芝不只是走訪,也可停留下來體驗有在地特色的手作課程,像是絹印、植物蠟筆以及香草包製作,過去團隊會不定時舉辦工作坊讓遊客體驗,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地方創生的計畫,將手作課程融入三芝觀光產業,發展家鄉的在地特色以外,並增進居民對家的認同。

採訪側記

採訪當日也參觀福成社區陪伴讀書的教學環境,看到牆上的照片及孩子製作的各種手工藝品擺放在整個教室周圍,這些物品乘載了每個孩子,及整個計畫的故事。雖然團隊無法長駐在此,但是這些青年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期待在未來,這些孩子們變得更茁壯,為故鄉服務。

延伸閱讀

福成社區多元營造 打造「用心療癒」幸福社區

疫情不間斷 微光盒子用遊戲陪伴孩子

旭海生活小學堂 讓孩子有溫暖的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4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8則報導
2,263則影音
70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2,356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2,909
推:
0
回應:
0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6,423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5,794
推:
24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3,717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6,194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10,032
推:
2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915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9,916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4,891
推:
2
回應:
0

青年返鄉創業 從兒童陪伴凝聚三芝社區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3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3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