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兒童發展協會在110年接受到富邦慈善基金會的贊助,得以有機會讓花蓮在地的學校進行動物輔助課程,讓動物療癒孩子的心。
台灣兒童發展協會積極的關注與研發兒少在情緒認知行為上的復原力,逐漸發展出以動物輔助為基礎的獨特服務。在許多弱勢兒少的研究中,皆指出在貧窮、弱勢環境成長的兒少,在童年時代有重要他人的照顧、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理解心理創傷所帶來的影響等等,將會降低弱勢兒少受創與風險機會。經濟的匱乏不是影響未來的關鍵因素,是否得到教養機會、情緒支持、是否有重要他人更具有關鍵影響力。因此,在黃金介入期,提供矯正性經驗,強化弱勢兒少的內在能力,將更能協助到弱勢兒少,翻轉生命經驗,展現不同的可能與機會。而這些想法得到了花崗國中高淑玲輔導老師的支持,在高老師不遺餘力的大力推動下,兒少計畫就此展開。
躁動不安
第一次看到孩子們有的很急切地衝進教室,有的大聲嚷嚷,有的互相推擠,彷彿不是來上課而是來校外教學一樣,「馬在哪裡?」「我最喜歡狗了!」等聲音此起彼落。好不容易坐定要開始自我介紹時,聽著孩子們的介紹邊去想像他們的生活,從他們的口中聽到的自己其實滿厲害的,可以跟動物友善互動,也可以跟同學合作無間,對自己的控制力也很好,但下一秒就看到兩位同學推擠打鬧、互罵髒話。這就是這個團體的序幕,而他們的自我介紹中的美好自己,也是他們對自己未來的期待,也是團體的目標。
如鏡子般的動物老師
與動物一起進行課程,每次就像在照鏡子一樣,今天是什麼樣的狀態,動物就會反映出來今天的你。這次團體中的孩子每個特色都很鮮明,跟不同動物互動時也都呈現不同的樣子,有的人牽的馬就非常拘謹,有的人牽的馬就拖泥帶水、無法前進,但重點不是要與動物互動的多好,而是這些表現是否能被他人理解。
在這個團體中就增加了很多機會讓同儕們、輔導老師們彼此觀察,看到彼此不同的面相,同時也透過動物的呈現更加了解自己,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要能真正的瞭解自己並不是這麼容易,而與他人互動時也需要抱持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當他連他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不清楚時,又怎麼可能做到呢?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