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科技大學持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在地關懷

文字-A A +A

我國自107年起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引導大學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第一期(107至108年)設定「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食品安全與長期照顧」及「其他社會實踐」等5大議題,鼓勵大學提出能具體實現並促進在地連結、在地發展效益的計畫,並已核定114校220件計畫,實踐場域遍布全國各縣市。

第二期(109至111年)將新增「地方創生」與「國際連結」兩類議題,以振興、創新產業,吸引人口回流,達成「均衡台灣」為目標,並鼓勵大學能與世界各大學對接,擴大國際合作視野。

■華夏科技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推動目標 1整合資源,協助地方發展:透過USR計畫推動,協助師生在洞察、詮釋及參與真實問題過程中,整合相關知識、技術與資源,聚焦於區域或在地特色發展所需或未來願景,強化在地連結,吸引人才群聚,促進創新知識的運用與擴散,帶動地方成長動能。 2連結區域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鼓勵大學透過主動積極連結區域學校資源,協助城鄉教育發展,提升大學對區域及在地的貢獻,促進在地產學人才培育、就業,並創造新城鄉、產業及文化發展。

■ 華夏科技大學5大推動策略

1引動師生參與創新:鼓勵大學以在地發展需求與真實世界問題為導向,發展以地方為本位之新型課程與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場域實作學習與分享的合作模式,同時促進教師跨界合作,加速知識的融合與再生產,共同開發新的教學型態及研究,作為大學實踐社會責任的知識基礎。

2強化區域產學鏈結:鼓勵大學在既有的產學合作基礎之上,以在地需求為導向,發展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跨領域創新科技整合,除強化產學合作之社會價值與累積性,並有助於在地產業技術升級與價值提升,擴展地方產業發展格局,形塑未來產業的可能樣貌。 3促進區域資源整合:由大學連結區域內公私部門資源,形成校務推展與社會參與之平台機制,藉由調整或擴充學校組織能量,建立大學與公私部門協力之夥伴關係,加速制度轉型及區域資源整合。

4活絡在地交流網絡:鼓勵大學透過各種方式,促進師生與地方進行公共溝通,藉由議題理念說明、知識或技術交流等形式,提升師生對真實問題的洞察及敘事能力,帶動大眾參與區域發展議題討論,建構區域發展特色與供需對接機制。

5走向國際擴大視野:引導大學強化國際參與及連結,透過深耕在地實踐基礎、穩步投入國際參與,並投入國際場域實踐進行驗證與精進。

■ 推動案例—華夏科技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在地關懷 華夏科技大學董事長孟繼洛指出,本校地處新北市中和區南勢角,位於臺北盆地西南隅,南依南勢角山(烘爐塞山),西接牛埔頭山,周邊是屬於有高低起伏之丘陵及礫石台地地形,自然環境豐富,並有規劃完善的「圓通寺越嶺烘爐地登山步道」,為新北市熱門的踏青地點之一,也是學習的最佳場域。

本校鄰近社區是深具特色的滇緬泰僑聚居之大型文化聚落,在現今國家新南向政策下,此為本校獨特的利基點,正可據此發展「在地文化、國際學習」之社會文化教育及社區服務的理念。此外,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亦與本校比鄰而居,地調所近年來竭力提升民眾對地質的認知與利用新科技推廣地質教育等地方轉型之成果相當豐碩,本校可藉地利之便加強與地調所之教學研合作交流,針對本校師生及南勢角社區居民進行實質的生活地質與環境教育,由校園扎根到鄰里推廣,善盡學校社會責任。

華夏科技大學陳錫圭校長指出,華夏科技大學計畫預期將南勢角地區(華夏科技大學-烘爐地-圓通寺三角區)型塑成本校師生與社區居民教與學的場域,讓學生以社區文史、人物、自然環境為師,進行廣泛多元的學習,並協助學生體認社區參與式學習為個人盡公民責任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另與地方組織(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合作經營社區講堂與社區學習據點,辦理座談、講座、小型工作坊,熱絡大學與地方共學氛圍,由「華」夏科技大學「發現並顯現」南勢角的美好特色,聯合中央「地」質調查所的資源在地扎根齊步走。

■ 生活地質 華夏科技大學副校長蘇聖珠回應,計畫目標將南勢角地區型塑成本校師生與社區居民教與學的場域,並與本校芳鄰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推動在地環境教育,讓學生與居民以社區文史、人物、自然環境為師,進行廣泛多元的學習,由校園扎根到鄰里推廣實質的生活地質與環境教育,善盡社會責任。

與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簽屬合作交流備忘錄MOU 計劃主持人華夏科技大學圖資長張錫正指出,當日簽屬儀式邀請到中和區周慶珍副區長、中和區公所周慶珍副區長、地質調查所各組科室長官、中和區民意代表江永昌立委團隊陳錫財秘書、游輝冗議員、邱烽堯議員團隊張凱祥秘書、南勢角學園夥伴學校代表蘇國華主任、中和區華新里楊錦煌里長、正南里游滿堂里長、忠孝里呂秋東里長、華新街商圈發展協會梅綱毅理事長、丁天柱總幹事、中和庄文史協會黃政瑞理事長、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袁威五協理及邱穗明組長等各界貴賓蒞臨觀禮、指導。

■ 校山守護 校山認領:建立本校師生對南勢角社區的在地認同感,以及專屬於華夏師生的特色傳統 本校地處第16號小百岳南勢角山及牛埔頭山周圍,追溯本校校史歷程,發現過去本校學生課外活動與社區周邊景點如圓通寺、烘爐地多有連結,如辦理「圓通寺路跑」、「烘爐地健行」等活動。為延續傳統建立華夏師生的特色傳統「校山巡禮」,將第16號小百岳南勢角山及牛埔山列為本校校山,讓每位華夏人都必經「校山巡禮」登高望遠,型塑一個屬於華夏的校園精神及傳統,激發師生認同感。

除了校山巡禮外,j為深化「校山巡禮」的意義:帶領師生深入校山長期蹲點作田野調查,包括定期巡視、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步道現況紀錄…等,累積自然生態、文史資料建立知識庫,以作為社區參與的基礎,繼而擴大社區學習的行動。

■ 與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交流 為呈現臺灣地質之美,透過攝影美麗的影像認識國內的地質公園、特殊地形、地質現象等自然地景,特展出「臺灣地質美景攝影展」,藉此讓本校師生及社區民眾接觸與發現臺灣大地之美,進而共同守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產。為擴大地質知識流通,展示地震與斷層相關地質、環境與防災書刊、影片及其他產品知識,已提升地質知識能見度,帶動地質閱讀普及化,舉辦「地質知識學習站」,以引導師生瞭解生活與地質之關係。

地質科學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涵蓋範圍包括食、衣、住、行,甚至是育樂,可以說無所不在,無處不用。為擴大地質知識流通,引導師生瞭解生活與地質之關係, 特開設「地質, 環境與生活」講座。 本校圖書館同仁赴高雄燕巢阿公店水庫參加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嘉年華合作單位支援知識分享站活動,介紹本校與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交流內容,以及華夏南勢在地紮根計畫中合作推廣地質教育及滇緬聚落文化的實行方式與成果。

■ 中和庄地方特色 為了探索及發展中和庄地方特色,本校從在地歷史出發,規劃辦理一系列「中和庄溯源」及「社區資源調查」學習工作坊活動,透過知識分享、討論與實地踏訪,帶領師生及社區居民認識中和庄,期能共同創發學校教學與社區參與的各種可能性。 中和庄,為1920年至1945年間的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隸屬台北州海山郡,就是今新北市中和區及永和區(合稱雙和地區)。由於外來人口的移入與都市開發,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地景快速流失。

不論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和庄人,或是因工作、學習與旅遊的長短期過客,你可曾認真凝視過這片土地的人事地景物呢? 請跟隨我們中和庄溯源的腳步吧! 「中和庄溯源—古今往昔中和庄」,由中和庄文史協會黃政瑞理事長講解古今往昔中和庄人文歷史大小事,邀集學校周邊社區居民、該校師生約60人參與。從林成祖拓墾擺接堡、漳泉械鬥、民變到枋寮老街、霹靂宮、廣濟宮、福和宮的廟宇歷史,不時綴以台灣俚語俗諺幽默典故,讓在座的師生與社區居民聽後有豁然明瞭之感。

■ 凝聚南勢角滇緬印泰華僑移民在地參與認同 本校鄰近社區是深具特色的滇緬印泰僑聚居之大型文化聚落,為了讓本校師生能全面的、有系統的認識與關注,特辦理系列課程與活動以增進師生與此文化聚落的華僑移民的互動參與,並期能凝聚南勢角滇緬印泰華僑移民對在地的參與認同感。

此外,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踏查學校周邊鄰里(南勢角滇緬聚落)探索人文歷史采風,將分組踏查範圍繪製成地圖(手繪、數位地圖),在繪製過程中引領學生蒐集、閱讀、彙整、內化後以地圖呈現,增進對南勢角地區滇緬聚落的認識。

素有「警界孔子」之稱的前警專、中央警察大學警大教授兼主任、台視「臺灣變色龍評論人」、八大電視台「暗光鳥新聞主持人」、華夏科技大學副校長、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副校長、環球科技大學文創學院院長、現任華夏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高哲翰指出,未來讓更多社區推動大學落實社會責任的實踐,將強化大學與區域城鄉發展的連結合作,讓大學走出學術象牙塔,在區域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對在地產業、社區文化、城市與偏鄉等發展議題,投入更多學界能量深耕在地,讓大學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積極貢獻者,協力台灣社會共同成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21.08.16

john高_停權

加入時間: 2021.08.16
67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華夏科技大學持續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在地關懷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