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創作活用廢棄素材 結合社會議題
每個人無形在生活當中,製造大量的垃圾與回收物,隨著時間的演進,不但會造成環境的負擔,生態也難以平衡。創作者林資芬利用日常所獲得的媒材與物件,透過自身的美學概念,進行編織及運用,結合議題打造出全新的藝術作品。
隨著時代的變化,廢棄物的丟棄觀念與回收方式,是每個人應重視的課題,創作著林資芬利用當代廢棄物轉化為纖維創作,透過親自參與的方式,感受每個素材的材質,使用針線編織出豐富的想像空間,結合大自然的樣貌與生活環境,呈現多元的編織藝術。位於台北市松山區Planter植驗室,所展出自然塑物、物質織間個展,鉤鉤子創作者林資芬表示:
「我在做的創作,現在是以纖維藝術,素材是像是塑膠袋或是工業的廢棄物,那為甚麼會用這些材質是因為其實,我以前就是工作的經驗,我覺得其實廢棄物之所以我們稱它為垃圾,是因為我們對它缺乏想像力,其實所有的纖維素材,都可以有重新看待它們的可能性,所以其實我自己在,因為我關心一些生態或環境的議題,所以我也很喜歡大自然,我就透過這樣的方式,希望可以讓就是,利用另外一種的角度看待這些,別人眼中的廢棄,那會不會有些新生的可能。」
製作編織作品的素材有各種不同的選擇,除了一般市面上可以購買到的素材以外,也可以使用廢棄物以循環再利用的模式,把塑膠袋進行清洗與剪裁,經過色彩的調和,透過雙手來鉤織出全新的可能,林資芬表示:
「我們在用廢棄素材做創作,其實跟一般用新買的素材做創作,很不一樣的部分是,其實要有很多前置作業,譬如說塑膠袋拿來是一個袋子,怎麼樣透過剪的方式,把它裁成條狀,那當然一定要先經過清洗,然後最後配色、混色,那可能像是熱塑的話,就可以有一些不同媒材、色彩的混和,或是做編織的話,則是需要一條一條的編在有骨架的結構上,創作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因為要做很多你看不到的前置作業。」
一個美麗的藝術作品,背後觸及了許多的社會議題,從創作的靈感,到實驗各種素材與編織的技法,依據廢棄物的材質,進行解構與分析,林資芬利用新穎的角度看待,並賦予塑膠袋一個新生的可能,拉近人與自然緊密的距離。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胡閔媛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